(全面深化改革這五年)重慶農村“三變”改革:讓7萬農民當上股東
中新網重慶1月20日電 (記者 韓璐)從靠天吃飯的農民到擁有農村產業股權的股東,目前,重慶38個“三變”改革試點村的7萬名農民通過“身份”的改變,見證了重慶鄉村振興之路。
“三變”改革即: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簡稱“三變”改革)。2017年12月,重慶市委、市政府決定在該市38個涉農區縣(含萬盛經開區)分別選擇1個村開展農村“三變”改革試點,在明晰規范產權、優選產業項目、培育經營主體、強化資本運作、注重權益保障、防范管控風險等方面展開全面探索。
“這項改革主要是挖掘各種資源要素的潛力,加速激活農村現有‘沉睡’資源,引導農民參與產業化經營,達到農民增收、產業增效、生態增值的目的。”重慶市農業農村委經管處處長黃君一告訴中新網記者,僅一年時間,“三變”改革就給試點村帶來了很大變化,激活了農村“人”“地”“錢”等資源要素,實現了“產業連體”“股權連心”,為重慶的鄉村振興注入了動力。
據了解,目前重慶38個試點村將3.78萬畝耕地以資產入股形式參與到“三變”改革中,盤活集體林地、草地、水域、四荒地9027畝,閑置撂荒的土地2萬余畝,閑置農房等資產535套,集體經營性資產4965萬元。目前,重慶財政已累計向試點村投入各類扶持資金達2.8億元,村均700多萬元,撬動社會資本5.2億元,38個村的7萬名農民,當上了股東。
改革是為了讓閑置的農村資源“活起來”,讓更多農民從中獲益。在“三變”改革中,重慶將貧困群眾與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有機連接起來。在資產入股和股權量化中,重點向貧困人口傾斜。
據了解,重慶“三變”改革的38個試點村中,有11個貧困村,貧困人口共6038人。為了進一步幫助貧困人口,重慶在“三變”改革中,改變了過去點對點的扶貧模式,探索“三變+精準扶貧”的改革模式,推動貧困農戶“家家有產業、人人變股東”。
據重慶市農業農村委統計,38個試點村貧困人口共入股耕地4718畝,折價1564萬元,其他資產折價入股507萬元,經營性資產入股1187萬元,財政補助資金股權化改革量化870萬元,社會捐贈資金入股897萬元,貧困人口人均量化資產達8322元。按照6%的資產收益回報率算,改革能為貧困人口每年人均帶來499.32元穩定的財產性收入。
人均耕地僅1畝多福德村位于重慶開州區西部,全村耕地面積5031畝。隨著外出務工帶走了福德村大量勞動力,造成全村2300畝土地荒蕪,其余土地基本是季節性耕種,處于半摞荒狀態。2015年末,福德村集體經營收入、發包及上交收入、投資收益等均為零。
在“三變”改革中,福德村充分釋放農業基本經營制度“統”的規模優勢和“分”的生產效率,構建形成“小單元、大集群”,多元主體融合發展的經營體系。
據悉,福德村采取農民以地入股方式,發展晚熟柑橘2300多畝,由合作社統一土地整治、生產服務、品牌包裝、市場營銷。同時,按照按照30-50畝為單元,分包給38個家庭農場進行生產管護。實現了以產業合作為紐帶,重構農村社會治理單元,形成了“群眾說了算、群眾看著辦、群眾參與干”的議事、決策、監督治理新格局。
據重慶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三變”改革,重慶38個試點村的產業機構得到了優化,并借機培育了一批特色優勢產業。催生了農村電商、鄉村旅游等新產業新業態,建成茶葉、花椒、柑橘、水果等標準化產業基地8.31萬畝,糧經作物比不斷優化,實現傳統種植向現代農業、分散經營向適度規模經營轉變。開展農旅融合的試點村8個,鄉村旅游總產值達4500萬元,農文旅融合、產加銷融合、生態循環農業等蓬勃發展。
據黃君一介紹,未來重慶將進一步研究出臺“三變”改革的激勵政策。通過開展職業農民職稱評定試點,出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補助辦法,落實新型職業農民參加城鎮職工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險制度,引導新型職業農民創辦企業或合作社并投身農村“三變”改革。
同時,重慶還將鼓勵致富能手、返鄉農民工、大學生、退伍軍人等返鄉下鄉,興辦領辦創辦企業和合作社,積極參與“三變”改革,成為驅動改革的牽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