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面對數字化浪潮,傳統新聞出版單位一直在苦苦探索數字化轉型之路,讀者出版集團就是其中的一家。基于平臺匯聚的海量優質內容,實施品質提升工程與服務文化轉型,經過幾年的探索和嘗試,如今,《讀者》微信粉絲已達500多萬,位居國內期刊微信影響力排行榜之首,《讀者》讀書會會員已達30萬。不僅如此,讀者出版集團還圍繞知識服務不斷延伸產業鏈,逐步打造全媒體傳播矩陣。
在業界,讀者出版集團的數字化轉型頗具代表性。近日在京召開的第十二屆新聞出版業互聯網大會上,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院長魏玉山發布的《2018年全國新聞出版業互聯網發展報告》顯示,2018年,國內新聞出版單位在數字出版領域運營的新媒體和平臺開始進入運營期和盈利收獲期,在知識服務、閱讀推廣等方面都有不俗表現。
數字轉型亮點多
2018年,國內知識服務憑借有聲市場的助力,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閱讀推廣平臺成為新聞出版業留住用戶、發展用戶、提升傳播力、影響力的重要窗口。
“在知識服務平臺上,知識付費更加趨向輕量級和場景化。隨著短視頻、直播、音頻等新式媒介的崛起,用戶觸媒的方式也在不斷升級,更加趨向輕量級和場景化,契合用戶碎片化消費習慣的知識付費產品更容易獲得用戶青睞。”魏玉山介紹,2018年,國內知識服務開始細分,一類是心靈雞湯和人生指導類內容,水平參差不齊,用戶疲勞感已顯現;另一類是以出版機構、科研機構為主推出的產品,其在細分領域深耕,逐漸成為市場剛需、盈利能力強的行業智庫、內容服務商。
圍繞知識服務延伸產業鏈,《讀者》推出了“讀者+教育”模式。讀者出版集團總編輯馬永強介紹,《讀者》品牌旗下最重要的資源就是語文資源,集團將優質的語文資源音頻化、視頻化、微課化,打造集名師微課發布、在線教育輔導、線下語文講堂等為一體的新語文教育平臺,構建聽故事、讀故事、寫故事為核心的故事作文寫作體系,把名師、作家、編輯、演講家集中在一個在線平臺上,提供一條完整的語文學習鏈條。
對于閱讀推廣領域有聲市場的崛起,許多出版機構積極與有聲平臺對接,也有出版機構自建閱讀推廣平臺,開始發力這一市場。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1月底,英大傳媒集團旗下平臺“書香國網—國家電網公司職工數字閱讀平臺”累計訪問人次已突破1400萬,日均訪問人次3萬至5萬,覆蓋職工超過75%,將線下職工書屋搬到了線上。人民出版社讀書會、閱讀重慶等通過線上線下讀書活動凝聚讀書人,用戶規模可觀。
報刊單位也在不斷創新閱讀服務形式,三聯生活周刊、中國新聞周刊依托新媒體矩陣、小程序矩陣等,在紙媒廣告收入下滑的逆境中,勇于探索,轉型發展,持續進化成多引擎的融媒體,收入不僅沒有下滑,還實現了逆勢增長。
此外,在“兩微一端”,出版品牌類微博影響力出眾,貢獻閱讀行業熱門博文TOP20的4個賬號中,75%為時尚芭莎等出版品牌類賬號。特別是《讀者》的微信公眾號,優質文章持續輸出,以其更獨到的見解、更優質的內容、更多樣的互動,使之更貼近受眾生活,得到受眾青睞。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微信,也借力優質文化強化輸出,顯現出強大的內容運營能力。
盈利路徑待探索
近日,由讀者出版集團攜手蘭州市西固區人民政府合力打造的“讀者小站·金城書房”在蘭州金城公園啟動。截至目前,讀者出版集團投建的8所讀者小站已面向公眾開放,這種小站采用的“公共服務+經營”的全新運營模式也獲得業界認可。馬永強介紹,集團圍繞閱讀服務延伸產業鏈,推動以《讀者》大會、《讀者》讀書會、讀書講堂、讀書朗誦會等為主要內容的《讀者》中國閱讀行動等,用分享交流刺激用戶的需求,通過內容營銷和活動營銷,實現文化消費服務。
傳統新聞出版業在數字化過程中,如何尋找到適合的營利模式,是一大難點。報告分析,如今,傳統新聞出版行業在新媒體平臺傳播上不斷開拓并實現了更加精細化、多元化的價值,新媒體的分眾化、個性化、精細化和圈層化的傳播特征更加突出。在盈利模式上,多數行業新媒體賬號在盈利路徑的探索上表現得較為保守和克制,運營主要為以原創優質內容聚攏粉絲、弱營銷的傳播模式,很好地保證了用戶對賬號的好感,保證了基礎用戶群的忠實度和穩定度。也有部分書店、知識服務類賬號如“百草園書店”等,已經開始運用微商城模式和輕量APP模式進行更為直接的銷售引導,形成一個個獨立的小型商業閉環體系。還有一些賬號,如半月談、青年文摘、新周刊等依托品牌自有的渠道、信息源、資源優勢,完成線上線下的商業行為對接,實現收益分成。
#p#分頁標題#e#“平臺獨立運營欠缺聯動,客戶端矩陣打造未來可期。”魏玉山指出,微博作為輿論的觸發地,一直占據著即時信息發布的大部分市場,微信公眾號借助其獨特的用戶優勢,成為訂閱式媒體,而客戶端被譽為微博、微信之后的下一張“船票”。不少新媒體微信賬號如瞭望智庫、讀者等還處于平臺獨立運營的狀態,或沒有其他端平臺的賬號設立、小程序或APP的有效聯動,賬號影響力局限于單一平臺,在媒體矩陣打造上尚有不足。他認為,行業新媒體賬號矩陣應以其文化產業背景為依托,將濃厚的人文氣息貫穿于新媒體內容運營中。粉絲群體以擁有經濟基礎、購買力較強的優質粉絲為主導,賬號在此基礎上投放垂直化營銷軟文,往往能取得良好效果。(本報記者 竇新穎)
(責編:龔霏菲、王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