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江一燕又雙叒登上了熱搜了,引發了無數吃瓜群眾的熱議。而這場娛樂圈和建筑圈的跨界鬧劇已經持續了一個多月。
從一個月前江一燕獲建筑大獎、被爆出詐獎,到江一燕文筆被群嘲、江一燕各種黑料被扒,到這兩天江一燕獲獎別墅未獲規劃審批,最后以江一燕道歉落下帷幕。

其中伴隨著的,是江一燕“才女”人設的崩塌,是江一燕生涯中最大也是最失敗的一次危機公關。
先給讀者簡單梳理一下事情的經過。
10月22日,江一燕在微博上發布消息,稱自己歷時5年的作品獲得了美國建筑大師獎的其中3個獎項。

江一燕發微博宣布自己獲獎
然而,江一燕沒有收獲大家的祝賀,反而引來大量網友尤其是一些專業人士的質疑:非建筑類的演員能獲得建筑大獎?
22日晚,江一燕發長文回應質疑:“如果有人認為隨便都可以做完活動去美國建筑大師獎頒獎現場拿著獎牌秀一下,那請大家一起來呀”,還調侃自己長得比較像頒獎嘉賓。
此舉引發更大的輿論風波,網友認為:江一燕作為參與設計的甲方,竟然以該作品的首席設計師登上領獎臺,簡直是對建筑行業和設計師的侮辱。
隨著網友的不滿和輿論的發酵,江一燕的各種黑料也陸續被扒出。比如,江一燕體,經過這次詐獎風波的洗禮,被網友們瘋狂效仿,徹底火了。

江一燕體被網友模仿
11月18日,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回應,江一燕獲獎別墅未獲規劃審批,屬于違規建筑,被要求恢復原樣。
11月21,江一燕在微博發布道歉聲明,表示未來會回歸演員本身,做一個樸實的人。
這里我們不當吃瓜群眾,主要來聊聊江一燕及其團隊在此次事件中的表現,是如何變成明星品牌危機公關的反面教材的。
01
危機初露苗頭 :
危機意識薄弱 失去公關最佳時機
江一燕作為一個演員,而且還是甲方,去領了一個建筑界的大獎,這對于辛辛苦苦混建筑圈的專業人士來說,確實是一個很諷刺的事情,因為建筑是一個門檻極高的行業。
但對廣大的吃瓜群眾來說,一開始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 大家都是抱著雨我無瓜的心態來看熱鬧。而且剛開始,網絡上討論的人也只是集中在一小部分,還沒有發酵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如果這個時候,江一燕本人或者團隊能及時止損,用比較謙虛的態度和比較專業的回應來掐滅這簇輿論的火苗的話,還有機會轉危為安,說不定能奉獻一出優秀的危機公關案例。

而且,說實話,在面對自己不熟悉的專業領域,以更加虔誠和謙遜的態度去對待,難道不是作為一個公眾人物的基本素養嗎?
在我看來,當大眾對這件事提出質疑時,哪怕江一燕選擇不發聲,都比直接下場手撕網友顯得更加高明。
但江接下來的操作無疑是火上加油,迅速蔓延全網。她用強烈的措辭和語氣表示,不接受網友的質疑,并且覺得網友充滿惡意,對她獲得的成就心里不平衡。

江一燕回應網友的質疑
在這個慘不忍睹的回應中,至少存在著3點致命的公關錯誤。
1、回應沒找對焦點,網友質疑的核心問題是:江一燕真的懂建筑嗎?如果她真的以設計師的身份拿了獎, 麻煩曬出設計圖來說服大家,畢竟建筑這個領域不是隨便什么阿貓阿狗都能進來的。
再說,你第一次參與設計就拿獎了,對在這個行業奮斗兢兢業業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專業人士來說,莫不是天大的笑話。
沒有對專業的釋疑,江選擇避重就輕,三分之二的文稿都在說自己做過的好事,指責網友惡意滿滿,但說來說去,卻沒有貼一張設計圖設計手稿。
讀圖時代危機公關第一戒:無圖無真相啊。
如果一個危機公關一開始就偏離了軌道,那么她所做的任何解釋和回應都是蒼白無力的。
2、在這封回應中,江不但沒有放低姿態,她的語氣和文字反而透露著作為公眾人物的盛氣凌人。
是的,我玩公益、玩攝影、去山區支教,隨便哪個領域,我隨便都能做的很好,而你們這群無名之輩,只會在網上BB,有本事你們也拿獎啊,說我不配拿這個獎的人,不過是嫉妒我。
在這樣強烈的語氣中,我們看不到她的人格魅力,更看不到她對于這些專業領域的尊重和謙遜,她拿過的獎項已經成為她的利器以及炫耀的資本。
在她的眼里,別人不如她的貢獻多,不及她優秀,相信任何一個人看到這樣的語氣都會不舒服。
3、江一燕作為一個女演員,對自己的定位并不清晰。她在演員條路上還沒有過硬的作品,路人緣本就不多,在這樣的情形下,如果找機會秀一波高情商和好人品,說不定也能收獲一些好感。
古話說”美而不自知,吾以美之更甚”。意思是說,長得美麗的人不認為自己很美,反而讓人覺得更加美麗。
而我們的江大師呢,在沒有驚艷的顏值加持的前提下,特意在文案中加了一句,“自己長得比較像頒獎嘉賓”,高傲自滿的形象立刻暴露在大眾面前。
總之,這樣的回應,可以說是糟糕至極的公關了。在危機初露苗頭,還沒有全面爆發前,江一燕失去了挽回形象的最佳時機。
02
危機大爆發:
公關管理乏力 陷入輿論被動
在奉上了這樣一片糟糕的文案后,江一燕繼續在作死的路上不肯放棄,她的公關團隊也充分詮釋了什么叫不專業。
在流量時代,危機公關本身是明星品牌的一部分,,需要小心翼翼的維護和及時的反省。
當自身的缺點暴露出來了,到底是選擇掩耳盜鈴還是及時承認錯誤比較好?相信有腦子的人都會選后者。
然而,江一燕沒有這樣的勇氣。在大眾輿論對她一邊倒的批評紛至沓來的時候,她選擇了不再回應,直到一封舉報信再次把她推上了風口浪尖。
11月7日,有網友向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官網舉報江一燕獲獎的這座別墅系違章別墅。
而不久之后,如大家所見,官方回應:這座別墅違規,被要求恢復原樣。目前,江一燕獲獎別墅涉違建已被立案調查。

換句話說,這個事件已經變了性質,從大眾層面的道德問題演變成了法律問題。這個時候,她明白自己徹底玩脫了,沒轍了,只能選擇投降。
于是,江一燕發了一封很長的道歉信,承認自己虛榮,沒有做到淡泊名利,會回歸演員職業,做個樸實的人等等。

江一燕道歉
表面上江一燕是道歉了,發了一篇文筆不錯的公關稿,很多營銷號說她的這篇道歉信得體有擔當,堪稱教科書式聲明。
然而,我們說,明星的危機公關,公關稿只是其中一部分,還得看時機、明星本身的路人緣等各種因素,如果大眾不買賬,你寫的再好再誠懇也是白瞎。
江一燕做好了亡羊補牢的最后一部分,卻沒有做好前一部分。這個時候整個危機公關已經徹底的陷入輿論被動,只能被吃瓜群眾牽著鼻子走。
由于形象受損,人設完全崩塌,很多網友對這個遲來的道歉進行了另類的解讀。
“這是我人生最大的一場危機。我需要面對這場危機。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道歉。”
言下之意,自己是迫于危機,不得不出來道歉,并非來自內心的誠摯意愿。
“如果我作為演員拿到這樣的故事劇本,我肯定會讀完之后把劇本摔到對方臉上,說“生活中怎么可能有這么荒誕的事情”!”
在無奈自嘲的同時,表達自己的委屈和不滿,同時還有另一層內涵:諷刺網友做的事很荒誕。
“我們常常在最深刻的囑咐中忘記最淺顯的道理:淡泊名利。最簡單的四個字,是我們作為公眾人物最應該做到,也是最難做到的。我未能免俗。”
網友認為這是偷換概念。大眾從未要求明星淡泊名利,如果你靠才華和本事得到配得上你的名和利,大家不但不反對,還要給你大大的掌聲。
與之相對的,大眾鄙視那些摘取別人果實、不勞而獲的名和利。
江一燕的回應中,在自己的作品和名聲等硬實力基礎并不牢固以及沒有廣泛獲得認可的情形下,她談淡泊名利,就顯得有點打臉了。
而且,通篇文章沒有承認自己在建筑領域的不專業,仍舊沒有回答這場爭議的焦點,從字里行間可以看出,江一燕認為自己對于建筑設計的成就,還是當之無愧的。
因此大多數網友還是不買賬的。
總之,在大眾層面,她的道歉沒有贏得正面評價。
03
明星如何化解風險:
強化全流程危機管理
我們作為觀眾并不清楚江一燕在寫道歉信的時候內心出發點是什么,是委屈不滿,是無奈,還是真心道歉?
但是我們可以確認一點,江一燕人設徹底翻車歸根結底并不是她真的做了什么不可原諒的事,而是自身危機公關意識的缺失和人設管理的不專業。
在流量時代,明星不立人設,那是不可能的。她跨界玩攝影、學建筑(暫且不論她專業與否),去鄉村支教,去做公益,都是好事。

就算她沒有做到她口中宣稱的那么優秀,她也不是不可原諒的。
但核心的問題在于,她作為公眾人物把自己文藝才女的人設暴露的太猛了。況且如今,文青人設已經不再盛行了,某種程度上已經變質了。
在這個人設經不起深扒的網絡時代,她把所有人設集于一身,且高頻率的顯露于人前,一旦有一場風波輕輕扇動翅膀的蝴蝶,所有的漏洞就會曝光在網民質疑的中心。
江一燕和她的團隊還缺乏全流程危機管理意識,在出事之前,就沒有做好日常的危機公關,沒有建立良好的路人緣。
劉德華一生都在為劉德華這個品牌做風險管理,關鍵時刻,他不用開口,所有人都在為他說話。

而江一燕在這場風波中吃力的地方在于:有多少人為她說話了呢?
她甚至缺乏主動承認錯誤的勇氣(最后不得不承認錯誤),更遑論嘗試用幽默和自黑來緩和和網友之間針鋒相對的氣氛。
江一燕真的是被演員耽誤的“建筑設計師”嗎?但她肯定不是好的危機公關專家。
當危機出現的時候,江一燕就和網友開撕,沒有意識到自身的問題和事件的本質,完美的避開了危機公關的最佳時機。
在這樣負面新聞出現的時候,明星公關的高光時刻,是寫道歉信,用自己的高雙商巧妙的把負面新聞轉變成兩個字“成長”,最后在粉絲的力挺下昂首過關。
然而她和她的團隊,選擇最不明智的一種處理方式,用火上澆油的自殺性回應,造成衍生危機。
在和網友的撕扯中,引發了吃瓜群眾的怒火和挖墳的斗爭,最后讓事件越演越烈,個人形象全面塌陷。
04
結語
明星其實就是一個品牌。江一燕人設翻車事件,也給品牌危機公關樹立了一個反面教材,當你在高調設立自己人設的時候,就要思考你的自身實力是否撐得起你的人設。
好比一個品牌,自己的主業還沒整明白,產品質量不過關,卻還要大張旗鼓去別的行業插一腳,把風頭搶過來,高調宣揚自己是第一名,這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嗎?
江一燕的形象雖然已經翻車,卻還不是完全不可挽回。如果能沉下心來做好自己本職工作,拿出過硬的作品,讓自己在一個領域發光發亮,那么這次的污點雖然不至于完全消失,但觀眾的記憶點至少不會專注于此了。
當有了作品加持,就能持續賦能品牌本身,而贏得了大家的口碑和好評之后,自然有人會為你說話,他們也會把你這次犯過的錯歸結為成長而已。畢竟孰能無過呢?

放在品牌危機處理的啟示中,也是同理。品牌方首先得有經營品牌的意識,對自我認知、自我定位必須清晰,打造好產品,創造屬于自己的閃光點,并保持品牌長久的聚焦力。
當危機出現,最理智的第一步就是正視問題,然后巧妙化解,而不是讓事情越演越烈,主動暴露自己的問題。
當然化解危機最好的方法是做好前課,強化危機意識,在還沒危機的時候,做好預案,把危機消滅在襁褓中。
學會在日常中經營好品牌的口碑,把良好的形象植入消費者的內心,打造好品牌的地基,就能更好的抵擋住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