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機公關,是現代公共關系學中的一個名詞。是為了避免或者減輕危機所帶來的嚴重威脅和損害,而有組織、有計劃地制定和實施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和應對策略。
大約在公元前630年,彈丸之地鄭國面臨一場空前的國家危機,被強大的晉國和秦國合圍,危在旦夕。于是戰爭的各方展開了一場春秋版的危機公關。參戰三方的政治高手,運籌帷幄,縱橫捭闔,各顯神通,上演了一部險象環生、跌宕起伏的外交風云大片。
首先出場的公關高手就是佚之狐。人如其名。在大兵壓境、國家行將破滅的危急時刻,他冷靜,果斷,推薦燭之武,足見其知人之明。又憑著狐貍一般的嗅覺和狡猾,一下子就找到了晉、秦聯軍的破綻,就是從本次戰爭的利益非攸關方秦師下手。因為聯軍出兵的兩個理由鄭國“無禮于晉,且貳于楚”,都和秦國無關。狐,識人、把脈均準確。
第二位公關高手,是鄭國國君鄭伯。“從之”,親自訪賢。軟硬兼施,既有誠懇道歉和自我批評,又有“鄭亡,子亦有不利”的威脅,讓燭之武于公于私都無法拒絕或推脫。臨危不亂,決策果斷,倒驢不倒架。
第三位公關高手,是主人公燭之武。雖然對鄭伯之“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的機會主義嘴臉有些不滿、牢騷,但國家利益高于一切,臨危受命,只身涉險,冒險“夜縋而出”,境界高卓,膽識過人。
見秦伯,首先示弱,釋放善意,溝通才有了氛圍和基礎;一下子站到對方的立場上,使對方產生了溝通下去的欲望和耐心。為對方考慮,分析利弊,闡明利害,永遠是危機公關中打動對方、說服對方的捷徑。第一,消滅鄭國,對秦國無益反而有害。中間隔著晉國,秦無法將鄭國納入自己的版圖,反而給晉國增加土地,力量對比反而懸殊。第二,如果保留鄭國,有益無害。鄭可以做秦的軍事基地和戰略盟友,給秦提供一切可能的幫助。第三,刨祖墳,翻老賬。晉侯祖上得秦恩惠,口頭答謝,轉身不認賬,言而無信,忘恩負義,口惠實不至。以此類推,現在的晉侯也這德性,以引起秦伯的警惕,挑撥了秦晉本就不牢固的關系。第四,預測亡鄭后晉國的戰略思維。揭露晉侯貪得無厭的本性,預測未來,讓秦伯細思極恐。如果滅了鄭國,晉國力量更加強大,就會向西侵略擴張。下一個攻打的目標就是秦國。以上共四條,消滅鄭國,對秦國來說三害無一利,只有保全鄭國才有利無害,且晉侯沒有趁機坐大的機會。于是,秦伯高興,就順理成章了。
燭之武不辱使命,結果是極好的。非但打破了晉秦聯盟,還結成秦鄭之盟,并得到秦國強大的軍事防御力量——秦三位大夫“戍之”。鄭國的這次外交——危機公關成果豐碩,一賴佚之狐識賢薦賢,二賴鄭伯訪賢用賢,三賴燭之武智勇雙全。當然也賴秦伯審時度勢,善納良言。
有沒有人看出來,秦伯突然背盟,不擔心晉侯攻擊嗎?燭之武“夜縋而出”說明“見秦伯”是秘密的,秦軍回師向西也應該是秘密的。軍事部署和行動關鍵是保密。若晉侯翻臉追擊,,此時協防鄭國的三大夫,就會率軍兜底,形成前后夾擊之勢,晉軍腹背受敵。實際上是精明的秦伯預防了一場公關危機的發生。他當是第四位公關高手。
大家還有可能忽略第五位公關高手,就是晉侯重耳。正是他的高瞻遠矚,不做“不仁”、“不智”、“不武”之事,才避免了晉秦聯盟全面破裂和撕破臉皮,從而化解了一場他舅舅子犯主張的兩虎相爭或兩敗俱傷的公關危機。這也是一場成功的危機公關。
這個故事,與其說是一段史書,不如說是一部軍事戰略大片;與其說是一部軍事戰略大片,不如說是一章危機公關教科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