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開發高效大容量、柔性化的功能性、差別化纖維生產技術及裝備,應用各種高效率、高精度、高質量、節能環保的紡紗、織造、染整加工技術,提升紡織面料的舒適、易護理、高保型等性能,滿足小批量、多品種、多功能、生態化等下游加工需求,有效對應終端市場消費特征。提高服裝、家紡生產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推廣應用智能吊掛、自動縫制等系統及單元機,提升終端產品品質。加強產業用紡織品制造技術升級,加大新型纖維材料應用,推廣新型非織造、編織、機織及復合技術,提升質量,降低成本。加強開發及應用具備在線質量監控、智能化管理等功能的數字化、智能化紡織單機設備及生產線,推廣企業信息管理綜合集成系統,優化產品質量控制與管理。
二是提升紡織服裝產品開發能力。加強纖維、面料流行趨勢研究與發布,強化纖維新品種的產業鏈應用開發,打造產業鏈中上游紡織產品的開發與應用銜接平臺。融合應用時尚趨勢、數字化定制技術、服務型制造體系,開發符合個性化、差異化、功能性、生態性、智能化等需求特征的服裝、家紡新產品。積極開發和應用各種數字化、智能化時尚分析預測工具及輔助設計制造系統,強化設計開發能力支撐。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基礎建設升級、污染防治攻堅、加強民生保障等國民經濟發展需求,以醫療、衛生、過濾、土工、建筑、結構增強、安全防護等領域為重點,加強產業用紡織品品種開發與優化,更好滿足應用需求。
(二)強化文化內涵與消費引導,提升自主品牌的市場適應性
一是深化自主品牌內涵。要更加關注社會人文因素對于紡織服裝產品國內消費的影響,深入研究和解讀國內消費人群的精神與文化需求,更準確把握審美偏好及流行趨勢。依托我國悠久歷史文明與多元民族文化優勢,將特色文化元素與傳統工藝技能融入紡織服裝產品的時尚創意設計和品牌營銷策劃之中。強化紡織企業發展的社會責任導向,全面履行環境保護、以人為本、公平競爭責任,樹立自主品牌的良好社會形象,豐富品牌的社會屬性內涵。積極整合設計、管理人才及成熟品牌等國際化的優勢資源,拓寬自主品牌發展路徑。
二是加強市場消費引導。宣傳普及健康、科學的紡織品服裝消費方式及服裝、家飾的美學、文化、禮儀知識,提高消費者對于纖維產品性能、功能特點及健康安全使用方式的認知,積極引導消費升級。加強紡織服裝品牌價值的全社會引導,強化媒體宣傳與行業、社會推廣,展示中國原創時尚設計力量與自主品牌優秀成果,提升自主品牌的整體形象和市場認可程度。
(三)加強跨產業鏈、跨部門、跨界資源融合,激發國內市場潛力
一是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效率。積極整合多方資源,以企業為主體,進一步優化紡織行業科技創新體系,通過聯合研究、委托研發、共建研究機構等多種方式,深化產學研用集成創新,提升創新成果轉化與應用效率。加強跨產業鏈合作創新,鼓勵纖維材料、專用裝備、紡織加工、產品應用各環節加強技術研發和產品開發合作。
二是大力推動商業模式創新。促進紡織服裝品牌企業加強跨界融合創新,與互聯網產業、現代服務業建立深度合作關系,不斷開拓新的銷售業態與服務模式,提高商業模式創新的有效性,改善服務品質,優化消費體驗,更好適應數字化、社交化、體驗式、服務型等快速更新的消費市場新形勢。
三是拓寬產業用紡織品應用需求。積極推動產業用紡織品跨部門溝通合作機制的建立和完善,與應用方開展協同開發項目,推動低成本高性能纖維復合材料、植入式醫用紡織材料等在交通工具、醫療衛生等領域擴大應用。努力推動軍隊以及醫療、基建等系統的采購通道向民營紡織企業充分開放,推動國家出臺和完善應急物質及產能儲備制度、特殊工種勞動者職業安全保護產品配置要求、生態農業用紡織品試點應用等政策和措施。搭建紡織軍民融合對接平臺,溝通紡織行業最新科技成果與軍方需求。
是改善國內消費與市場競爭環境。探索推進工商對接合作,協調降低商業零售渠道的費用成本,優化商業市場環境。整合相關資源,推動建立紡織行業綜合信用體系,開展價格、質量、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行業自律,進一步完善國內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