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們說到現階段網絡危機輿情的特點其中的三個特點,現在解這分享昨天的話題,現階段網絡輿情危機的特點。
一、信息的多角度解讀:
以前傳統媒體時代里,對信息的解讀永遠只有一個聲音,因為媒介渠道并不在公眾手中,就算有人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來解答相關信息,也無法將相關的信息傳遞給更多的人。自從現階段特別是大量的自媒體平臺出現了,人們可以看到不同的信息,也可以產生不同的角度。這個時候公眾可以將自己的觀點通過不同的渠道傳遞出去,這個時候就形成了同一個消息的不同解讀的結果。但是對于企業和組織來講呢,這個有時候很容易造成負面的影響,如果不加以回應和控制,特別是在輿論的方向開始往不好的方向走的時候。
二、信息內容的同質化:
前面我們說到有一個特點是“attention span”變短,這個就造成了公眾越來越集中注意力,每天都會被各種信息拉走。這個對于媒體而言如果想要長期抓住公眾的公眾的注意力,就必須保證自己的每一個熱點都不錯過。當然有時候的熱點對企業而言可能是危機,所以所有媒體為了報道一個事件,就會造成大量的網絡輿情出現,并且是相同的,同質化的。如果是危機輿情,在這樣一個量化上面是很難處理的。所以這些同質化的信息對于公眾是沒有任何用的,用于企業而言危機輿論處理一個很大的難點。當然企業為了改變這種同質化的局面,就會出現我們說的上一個特點“多角度解讀”這個就會給企業造成更大危機公關麻煩。
三、開始出現有“預謀”的輿論危機:
以前的媒體渠道都集中集中在官方手中,普通的人沒有辦法接觸到這些,那個時候官方給出的一些信息就代表著權威,代表著一種真相。但是自從自媒體時代出現了,大量的新媒體渠道例如:微信、微博、頭條號等等,就給很多提供了大量平臺,一些人就開始做一些有目的的內容,,推動一些有目的的話題。例如這幾天最火的“星援”事件,這個APP造就了蔡徐坤1億的轉發天量,達到了歷史紀錄。其實很多時候一些話題,一些加的危機輿論都是類似這一類的企業操作的,這樣的假的信息給公眾造成了很大的困惑。一些競爭對手利用這樣的工具給企業造成了大量負面假新聞,來達到不可告人的秘密。目前這個事情已經形成了一個產業鏈,有一整套的盈利機制。所以說監管還是需要的,也有它的好處。
還是那句話“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工具是沒有善惡的,但是使用他的人卻有不同的欲望。所謂的危機公關其實背后都是在和欲望打交道,控制的好陽光大道,控制不好萬丈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