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輿情處置能力
2016年06月05日 求是網 易小飛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不斷發展,輿情的處置越來越成為體現和考驗政府執政能力的一項重大課題。一些地方政府在面對輿情時缺乏正確的應對,導致輿論事件持續發酵,嚴重影響了黨和政府的公信力。筆者梳理了一下,地方政府在應對輿情時的消極處置普遍存在以下三種類型。一是不聞不問型。對輿情發生后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放任自流,不管不顧。二是敷衍塞責型。覺得輿論只不過就是“一陣風”,公眾的熱度只是暫時的,出于應付需要避重就輕、簡單回應之后就沒有了下文。三是強烈抵觸型。認為網上輿論是小題大做式的炒作,為了避免消極影響采用封號、刪帖等方式千方百計予以封堵。
????出現以上問題,主要還是在于政府部門仍舊存在高高在上的“官本位”特權思想,以及對輿論傳播規律缺乏有效認知。習慣于舊有思維套路,去封、去堵,最終的結果是,輿論不但沒有“降溫”,甚至一些“奇葩式”危機公關還引發了次生輿情,更加重了網民的誤解和對公權力的不信任,得不償失。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鼻岸螘r間,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網絡就是現在的一個草野。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陛浨橥敲褚獾捏w現,承載著人民群眾對社會熱點事件、敏感問題的關切,政府部門領導應高度重視、加強反思,不斷提高處置輿情的能力,提升與媒體打交道的水平。
????一是要及時發聲,掌握主動權。在輿情出現先期,要及時介入,通過新聞發言人,引導輿論和事態發展,搶占先機。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秘書長祝華新在《如何向中央領導同志學講政策故事》一文中講述了這樣一則歷史故事:司徒雷登是美國駐華大使,在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后,仍然留在南京,試圖與共產黨往來。當時正是美蘇冷戰時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共持敵對態度,新中國不可能在美蘇之間尋求平衡,聯蘇抗美成為必然的選擇。為此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前夕,及時寫下了宏文《別了,司徒雷登》,嚴正表明了中國的立場,澄清了當時社會上對形勢的一些誤解和迷惑。
????二是要端正態度,打好感情牌。習近平總書記今年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要求,領導干部增強同媒體打交道的能力,善于運用媒體了解社情民意、發現矛盾問題、引導社會情緒、動員人民群眾、推動實際工作。因此,要把媒體和群眾看作是監督的有效力量,看作是朋友而不是敵人。要理性面對媒體和群眾質詢,不避重就輕、不敷衍塞責?!拜浨椤辈皇恰皵城椤保皯獙Α辈皇恰皯丁保嬲貙ⅰ叭嗣瘛狈胖糜诋敿易鲋鞯牡匚?,以坦誠而負責的態度,積極回應社會關切,給媒體和群眾以踏實感、安全感,切切實實地傳遞正能、凝聚民心。
????三是要公開透明,提升公信力。出現輿情危機,主要是由于信息不對稱、不透明所引發,關鍵在于“疏”而不是“堵”。政府部門要敢于正視問題、直面問題,克服“捂”“瞞”等錯誤觀念,充分利用主流媒體和權威信息,及時、全面地發出自己的主流聲音,宣傳黨和政府的政策主張,公開處理問題的態度和結果,最大限度地壓縮負面輿論的傳播時間空間。對建設性意見要及時吸納收集,對不了解情況的要及時引導宣介,對模糊認識要及時釋疑解惑,對怨氣怨言要及時化解,對錯誤看法要及時正本清源,真正把公眾情緒引導到健康理性的軌道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