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正確看待金融業進一步對外開放)
應該充分認識到,當前我們面臨的主要問題并不是對外開放過度,而是對外開放不足、金融業競爭力不足、金融抑制過多,這恰恰也是我國金融業改革發展中諸多問題的癥結所在。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并不是一放了之,而是在完善宏觀審慎管理、加強金融監管、提高金融市場透明度前提下的穩步有序開放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有序開放銀行卡清算等市場,放開外資保險經紀公司經營范圍限制,放寬或取消銀行、證券、基金管理、期貨、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等外資股比限制,統一中外資銀行市場準入標準”。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體現了我國深化改革開放的決心,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甚至是各種懷疑論和陰謀論,這些觀點往往高估對外開放的風險而低估了益處,表面上是缺少“四個自信”的表現,實質上是對我國40年改革開放成果的變相否定。
對此,應該充分認識到改革開放并沒有給中國金融業帶來系統性負面沖擊,反而推動了整個金融體系的發展與國際競爭力的提高。當前我們面臨的主要問題并不是對外開放過度,而是對外開放不足、金融業競爭力不足、金融抑制過多,這恰恰也是我國金融業改革發展中諸多問題的癥結所在。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并不是一放了之,而是在完善宏觀審慎管理、加強金融監管、提高金融市場透明度前提下的穩步有序開放。下一步,我們要根據黨中央和國務院工作部署,堅定“四個自信”,積極推進金融業對外開放,進一步增強金融體系的國際競爭力,推動新時代金融業改革發展再上新臺階。
一、從前期改革歷程來看,對外開放并沒有給中國金融業帶來系統性負面沖擊,反而推動了整個金融體系的發展與進步
改革和開放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改革必然要求開放,開放也必然要求改革。開放包括兩個層次的內容,一是將外資機構引進來或國內機構“走出去”;二是根據金融市場發展規律發展國內金融市場,尊重并適應國際市場規則和慣例,這是更高層次的開放。
中國金融業能夠在短期內取得長足發展與進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以對外開放來推動國內改革。回顧金融業改革開放40年的歷程,同樣是通過對外開放,引入競爭,優化資源配置,實現整個行業進步與繁榮的過程。一是提升了金融機構的競爭力和穩健性,從根本上降低了金融風險。金融業開放不僅能吸引資金,而且能促使金融企業產權和公司治理結構改革向縱深推進。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時,我國大型國有商業銀行通過果斷引入外部戰略投資者、財務重組、股改上市等方式,競爭力和穩健性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