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我都畢業一年多了,也參加工作一年多了。如果用一個詞語來概括這一年多來的感受的話,我覺得“危機感”一詞實在是太貼切了。
當初畢業季,我曾拿到了好幾個offer,其中不乏公務員等“體制內”工作,也有像我現在供職單位一樣的民企,但我最后選擇了后者,去了一家還算有名氣的民企。原因呢?其實有一點還是很庸俗的,那就是民企待遇會高一些。但更為重要的是,我不喜歡太過安逸的工作,尤其對于那種一眼望到頭的工作和職業發展路徑,我覺得太無聊了。
是的,我更想自由一些,在業務能力上有更大的提升,時刻保持危機感,倒逼著自己去學習。這樣的話,即便是哪一天我在現有崗位上做得不開心,也有跳槽的能力和資本。事實證明,自從我來到現在這家民企,危機感就是一種氛圍,從公司業務開展到個人發展,危機感無時無刻存在。
我現在所從事的工作內容是Marketing(市場營銷),從專業層面來說,還算比較合適的崗位吧。需要強調的是,做Marketing也得首先知道自己營銷的內容是什么。可怕的是,我所在的這家民企與很多互聯網公司大有不同,賣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對跨專業出身的人來說,理解起來實在是太困難了。那么,我就需要從頭學起,甚至某些方面還要懂一些技術。
我曾經采訪過一個客戶,這個客戶是電力行業的。按道理說,采訪和寫作是我們專業的擅長點吧?但是當客戶給我講電路信號、電壓調節等解決方案的時候,假如我不提前做功課,那么采訪會完全進行不下去,因為我完全不懂。即便是采訪后聽懂了,還要用大眾聽得懂的語言做一道轉化工作,把故事講好。否則,這稿子寫出來會是什么樣子呢?其傳播價值又有多大呢?
在此情景下,我逼著自己去主動學習,不然就勝任不了工作:不僅要學習營銷的內容,還要學習產品和解決方案的知識。哦不,這還沒完,大公司講流程化運作,我還要學習流程,不然有可能自己違規了都不知道。
有人說,你可以不用這么拼啊,干嗎把自己逼得這么累?事實上,人都是有惰性的,但在這種工作環境下,我必須要有危機感。這種危機感不僅來源于對個人成長的渴望,更是來自于客觀環境。民企不會養閑人,假如我為公司創造不了價值,績效就會差,長此以往就會被裁掉。
而我所在的這家民企,在這方面貫徹地可謂相當徹底:幾乎每個人都背著KPI,績效好的同事,升職快、加薪多,獎金包也大;而那些績效差的同事,不僅升職慢、加薪少,甚至還有可能被裁掉,因為公司規定每年都有固定的淘汰比例。不管怎樣,總會有一部分人是被淘汰的,假如我不往前沖,就有可能是被淘汰的那個。
在危機感如此強烈的氛圍當中,不去學習就無法勝任工作,那么績效就會差。屆時,別說我主動跳槽去自己心儀的別家公司了,我還擔心被公司淘汰了,找不到一份好工作呢。當然,也正是這種危機感,讓我覺得進公司這一年多,從業務到產品解決方案,再到流程,確實學到了很多。
相對而言,民企抵抗風險的能力要弱,民企更不會是“鐵飯碗”。大到市場環境的變化,小到一個產品的缺陷,都可能讓民企陷入困難。今年國家為了緩解民企融資難,已出臺了一系列措施。身為民企的普通小職員,當然也會害怕公司經營出現問題而導致失業,假如真不幸遇到了,彼時自己又沒有能拿得出手的本領,就很容易高不成低不就。
時至今日,我仍然不后悔來到這家民企工作,因為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我同樣相信,民企會更加尊重個人能力,沒有那么多論資排輩,只要我時刻保持危機感,愿意主動學習,為公司創造價值,不管是成長還是報酬,時間都會給我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