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底,在前期簽訂26萬元的農特產品訂購框架協議的基礎上,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與結對幫扶的咸陽市禮泉縣簽署《“優質農副產品進校園”協議》。根據協議,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將與禮泉縣合作,將禮泉縣的知名優質產品引入校園,優先采購、幫銷,以消費扶貧模式切實幫扶禮泉企業拓展市場、創特色品牌。同時,學院還將為這些企業提供銷售運營人員的專業培訓,幫助打造銷售運營人才團隊。
注力“雙百” 聯通校地 強化教育扶貧合力
今年以來,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利用“雙百工程”(百所高校結對百縣助力全省脫貧攻堅工程)聯系校地優勢條件,以共建產學研合作示范基地為抓手,精準對接禮泉縣脫貧攻堅需求,創新實施消費扶貧舉措,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集聚脫貧攻堅全員合力。
在與禮泉縣人民政府共建的產學研合作示范基地掛牌后,學院與禮泉縣緊密攜手,圍繞脫貧攻堅的一致目標,建立了全方位的教育精準扶貧結對幫扶機制,在技術服務與咨詢、項目研發與利用、產業開發與建設等方面為禮泉縣特色經濟與支柱產業開展幫扶,并充分利用學院的社會資源,為禮泉牽線搭橋、招商引資。
以幫扶禮泉縣職教中心為抓手,學院從師資隊伍建設與培訓提升、專業建設與開發、實驗室建設與開發等方面展開幫扶措施,為職中提供“菜籃式”的結對共建,先后為職教中心捐贈實習實訓設備、多媒體、投影機、辦公桌椅等辦公設備,面向禮泉群眾、職中師生舉辦汽車應用維修、電子商務、電子技術、焊接技術培訓班8期,累計培訓400余人。兩校還將于明年聯合開辦“三二連讀”的五年制高職專業。下一步,學院將繼續把推進精準扶貧作為政治任務和一把手工程,發揮高職教育資源優勢,優化職業技能培訓、優質農產品銷售、電商平臺建設和科研幫扶等各項幫扶措施。
電商搭臺 產業唱戲 助推鄉村脫貧攻堅
前不久,在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聯縣聯鄉包村”(兩聯一包)的結對幫扶點——安康市漢濱區流水鎮香山村,學院領導一行深入扶貧工作一線,慰問駐村干部,與村民座談,查看專業戶種植項目現場,調研社區工廠和農村“三變”改革產業園區建設情況,并向該村的養殖、種植專業戶發放了幫扶獎補資金,向村兩委捐贈辦公設備。
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發揮自身優勢,結合香山實際,先后5次向香山村捐贈設備和資金,為廣大村民辦了很多實事、好事。目前,香山村基礎設施建設日益改善、骨干產業發展迅速。學院讓村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幫助和溫暖。
自2010年開始開展“聯縣聯鄉包村”扶貧工作以來,學院主動認領扶貧任務,依托學院教育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在對教育扶貧的工作優勢、幫扶項目、具體措施進行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按年度制定年度教育扶貧工作計劃,力推科技扶貧、產業扶貧、教育扶貧、消費扶貧舉措,將幫扶地區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創出一條“以技扶智、以智扶志”的自主脫貧致富新路。
按照年度教育扶貧工作計劃的安排,學院組建了專門的技術工作組深入安康、禮泉、旬邑等地開展實地走訪、調研論證,掌握扶貧對象的第一手資料,并以SWOT分析法對幫扶地區的現狀進行了研判,確定以學院的“全國電子商務協會農村電子商務人才培養培訓基地”為支撐,充分利用電子商務專業的人才、資源優勢,通過投入扶貧資金、開拓扶貧工作途徑、發展扶貧項目等舉措,將教育扶貧工作做細做實。
立足幫扶地區傳統產業的集聚優勢,學院積極與幫扶地區企業、農戶聯系對接,在科學分析了農特產品、旅游項目等獨有資源或優勢資源后,確定了以線下品牌包裝、產品策劃和線上品牌推廣、產品孵化為主要著力點的網絡在線市場拓展行動,先后在安康、漢中的茶葉種植戶、禮泉、涇陽等地的23家企業,孵化了陜茶1號、涇盛裕茯茶、西域美農、關中衛大姐等品牌,搭建了“實體店+網店”的營銷模式,累計實現農戶增收30余萬元,企業間接帶動多人次就業、脫貧。
同時,學院還組織教學名師、專業技術骨干在貧困地區開展電子商務分層培訓、送課下鄉,累計為安康市漢濱區、咸陽市禮泉縣、旬邑縣十個鎮的干部農民、大學生村官、貧困戶及相關企業電商從業者提供專業培訓、技術幫扶40余次,累計受益群眾1800余人,真正讓貧困地區的干部群眾學到了知識技能,掌握了一技之長。該項目還入選“陜西特色產業高校扶貧培訓計劃”。
#p#分頁標題#e#在實現農戶穩定增收、脫貧致富的實踐中,學院還探索產學研一體發展,創新扶貧工作與教學改革的融合路徑,依托扶貧項目先后與安康市漢濱區共建“特色專業精準扶貧產學研實踐基地”、與咸陽市禮泉縣共建“農產品電商平臺項目合作開發建設部”,承擔市級科研項目8項、企業橫向課題3項。在真心實意開展教育精準扶貧的同時,工院師生也在主動參與中收獲滿滿,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得到了鍛煉和提升,學院的社會服務功能進一步拓展,并在陜西省特色產業高校扶貧工作推進會上作典型經驗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