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1月8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許峰)1月6日,北京會議中心,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新年首次公開演說。這次不是在汽車論壇,也不在自家新車上市現場,而是在“第十二屆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大會”上。
其實,只要關注李書福,不難發現,除了造車,教育是他心底最柔軟的情懷。從進入汽車行業的第一天開始,他就在思考人才培養的問題,開始同步創辦自己的學校。傾情教育22年,李書福的創業史也是一部教育史。
無論在汽車圈還是企業界,李書福都是獨特的存在,他大膽而靈活又頗有點硬氣。“如果失敗的話,請給我一次失敗的機會吧”“不低頭不認輸,擦干淚堅持住,該受的苦我來受,該走的路我清楚”……這些當年的金句穿透時光依然有力,因為它們背后是一位持續創業者32年的賦能。很多人知道李書福是他造汽車之后,然而開拓創新的基因早已種下。所有過往,皆為序章,從照相青年到著名企業家,從制造汽車到打造智慧立體出行生態圈,李書福一直是當代中國追夢人的縮影。
一個星期
搗鼓出摩托車
池幼章:他是一個很聰明的人
今年82歲的浙江利民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池幼章,仍然活躍在一線,他不僅是臺州企業界“教父級”人物,也是李書福的忘年交。“李書福是我最欣賞的企業家。”上月27日,在回憶當年這個毛頭小伙的創業歷程時池幼章說,這份欣賞,是從一次吃驚開始。
上世紀90年代初的一天,池幼章辦公室的門突然被推開,進來的正是李書福:“池老師,摩托車我造出來了。”
“啊?你這么快?”池幼章不敢相信。一周前,池幼章牽頭組織了一場百家企業交流活動,參觀的企業中有錢江摩托公司。而參與的企業家就有正在經營一家裝潢材料公司的李書福。回想起當時參觀的一幕,李書福看的比別人多,問的比別人細,但就這么多看多問,一周就能造出摩托車?
看著這個小伙子篤定的眼神,池幼章終于信了。“他是一個很聰明愛琢磨的人。”他感嘆。的確,無論走街串巷琢磨怎么能多拍幾張照片,或是鉆進廢舊電器堆里琢磨如何“變廢為寶”,還是花400個日夜把手掌折騰得沒一塊完好皮膚地研究冰箱配件,李書福總能把每一次的創業,變成別人模仿的對象。
而這份闖勁,催生了國內第一家研究生產摩托車的民營企業,誕生了中國第一輛踏板式摩托車。1994年,李書福創辦摩托車廠,3個月開發出50系列等樣車,7個月生產摩托車6萬余輛。他也真正成了一個企業家。
成績不用講了
你能幫我反映問題嗎
伍文杰:倔強的他不妥協
“這些成績就不講了,你能不能幫我反映問題?”李書福的開場白很直接。
1995年1月25日下午的一幕,在臺州市路橋區委宣傳部副部長伍文杰有些泛黃的筆記本里,仍清楚地記著。那是當時在當地報道組當組長的他第一次采訪李書福。
李書福經歷了5次創業,在造摩托車之前,從事裝潢材料。“1994年,吉利裝潢廠產值超2億元,納稅上千萬元。”伍文杰說,帶著這個選題找到李書福時,他卻聽到了另一個故事。
1995年,李書福的鎂鋁曲板銷量很好,生產所需的原材料每天近1萬張。但從1月份開始,他的運輸車隊接連遭遇“攔路虎”。“當時的長塘檢查站以‘木材出省運輸登記證明’一車一證明為由,要求40%的罰款。”伍文杰說,在采訪時,這樣的情況已經持續了20多天,還有司機被打了。
這種無理的要求,李書福心里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執拗的他卻不愿意妥協。但長塘檢查站是當時北向通行的必經之路,改道是不可能的。李書福只得一次又一次為每一車貨物向相關部門申請通行證,搞得心力交瘁。于是伍文杰通過內參反映了情況,很快,長塘檢查站相關人員被嚴肅處理。
“他很倔強。”伍文杰說,這種個性貫穿李書福的創業歷程,也讓吉利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變強。不僅如此,這份倔強后來還催生了吉利的“人才森林”理論。據了解,吉利起步時技術人才缺失,與國外技術水平不對等,于是倔強的李書福從造車伊始就開始辦學,把人才培育上升到戰略層面。經過20余年的實踐,“人才森林”漸漸形成,很多人成長為骨干,比如吉利控股集團總裁安聰慧、吉利汽車集團副總裁林杰等。這些奮斗的內生型人才,支撐起吉利事業的快速發展。不但自己用,吉利還向社會輸出人才,20年已達15萬人。
一個《寧波宣言》
放棄8億元生產線
張愛群:他有高超的預判能力和果斷的決策能力
在16年的同事、現任吉利控股集團資深副總裁張愛群看來,2007年發布《寧波宣言》是李書福創業史中一個關鍵時刻。
#p#分頁標題#e#沒人沒錢沒技術沒政策,還要堅持造汽車,李書福的造車夢圓得十分曲折悲壯。2001年11月9日,吉利拿下國內首個民企轎車生產資質。第一款新車“豪情”面市,單價5.8萬元,倒逼合資品牌調整策略和價格。親民的價格打開了市場,但時移世易,如果繼續價格打天下,企業后勁堪憂。
考驗企業家素質的時候到了。經過一番考慮,2007年5月17日,李書福發布《寧波宣言》,宣布戰略轉型,以自由艦、金剛、遠景替代豪情、美日、優利歐,放棄了價值8億元的老款生產線,徹底轉型。第二年金融危機來了,李書福以“冬泳論”激勵高層:“我們不能只滿足于吃飽穿暖,要抓住冬天的商機,在冬天創造大希望、形成大優勢。冬天越冷,我們的冬泳越有意義。”2009年,吉利銷售逆勢上揚。
“他敢闖敢做,有高超的預判能力和果斷的決策能力。”張愛群在采訪中說。而正是這種能力,讓李書福書寫下了不可思議的吉利傳奇。
一個延續8年的
“非分之想”
王自亮:在精神上他永遠是個“早起者”
在吉利的國際化進程中,最受人關注的莫過于并購沃爾沃。對此,《風云紀——吉利收購沃爾沃全記錄》有著詳細的記載。1月7日下午,這本書的作者王自亮告訴記者,并購沃爾沃,其實早在2002年就已經出現在李書福的腦海中了。
記得是在2002年的一次中層會議上,李書福認真地說:“我們要去買沃爾沃,現在就應該做準備了。”那時,吉利剛拿到汽車生產許可證不久。在不少業內人士的眼里,這無疑是一個“非分之想”。但是,這正是吉利那時戰略轉型的方向。
“當時高管們覺得吉利還不夠大,吃不下沃爾沃。但李書福卻不這么想,他認為只有收購了沃爾沃,吉利才能更好地發展。”王自亮說,從2002年算起,整整8年時間,李書福鐘情沃爾沃基于兩點基本判斷,其一是中國車市中高級市場的爆發,沃爾沃有很大潛力;其二,擁有沃爾沃后,吉利能縮短自己的學習過程,從沃爾沃的研發中受益。
“一開始,沃爾沃的‘東家’福特根本不理睬。”在與福特接觸的過程中,李書福發出的掛號信并沒有得到對方的回復。但是,一旦有了收購沃爾沃的實際想法,李書福是很難退回的,他的個性決定了這一點。在日常生活中,李書福總是睡得很晚,但在精神上他永遠是個“早起者”。
2010年3月28日15時,在瑞典哥德堡沃爾沃總部,李書福與福特簽約。“有人看到李書福流下了眼淚。”王自亮告訴記者,李書福是個有淚不輕彈的人,也許這是他把8年的艱辛化成了瞬間的淚花。
在并購沃爾沃之后,吉利的海外并購之路愈發順暢。2017年6月23日,吉利控股集團成功收購馬來西亞寶騰汽車49.9%的股份,以及英國豪華跑車品牌路特斯51%的股份。2017年11月份,吉利控股集團全資收購美國飛行汽車公司Terrafugia, 同年成為沃爾沃集團的第一大持股股東。2018年2月24日,吉利控股集團通過旗下海外企業主體收購戴姆勒股份公司9.69%具有表決權的股份,成為戴姆勒最大的股東。李書福的全球化夢想越來越清晰。
一個多月前中國民營經濟發展(臺州)論壇上,李書福滿懷深情地說:“我的汽車夢源于臺州,發展于全球。”不久后,在吉利計劃表上,計劃今年推出首款飛行汽車,李書福暢想的“垂直起降的飛行汽車”2023年將有望降生。
“在這個千帆競發的時代,我們只有積極應變,正確求變,才能與時代同行,爭取到更大的生存發展空間。”大步前行的吉利,卻沒有讓李書福有著絲毫的放松。他的汽車夢,依然是一條沒有終點的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