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手機創新將由誰繼續領跑產品:
時光飛逝,眨眼之間將蘋果締造為行業巨頭的喬布斯已經離開我們八年,過去的八年,智能手機領域由蘋果主宰,那未來呢?
為人類創造第三顆“蘋果”的喬布斯已離開我們八年
我們所處的世界,無時無刻不處在發展變化之中,哲學原理教育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人如此,科技領域亦然。因而創新對于任何一家智能手機品牌而言都是在前行之中不可規避的話題,更不要說,這是個技術為王的時代。
性價比猶如“快餐文化”,技術創新才是促成發展的主旋律
在10年前,智能手機還未在我們多數人的腦海中形成概念,我們還在用Walkman聽著《東風破》,還在用諾基亞的鍵盤機執著的發著短信。不過,在當時有幾家當紅的MP3廠商開始嗅探到智能手機行業未來巨大的發展潛力,其中OPPO、魅族就是主要的代表。
OPPO A103就是在2008年正式發布,正式進入手機市場。幾個月之后,魅族也發布了首款M8手機。
OPPO“笑臉手機”
2011年10月的一天,我們送走了科技“巨人”喬布斯,就在這一年,國產Android手機呈現出了井噴式爆發,根據當年的ZDC報告顯示,2011年手機行業品牌關注度TOP15榜單中,國產品牌占據5席。
面對行業大勢所趨,以及國內用戶對智能手機的迫切需求,國產品牌紛紛推出采用電容式觸摸屏的大屏手機,其中OPPO在2011年推出了旗下首款Android機型——OPPO X903,采用當時國產陣營中罕見的側滑全鍵盤設計,輔以拉絲金屬工藝。
創新的思路被打開,每家品牌都用產品詮釋對未來的理解
隨后的一段時間,移動互聯網大潮席卷手機圈,一時間我們耳邊充斥著“站在臺風口,豬也能上天”,以及“超高性能超高性價比”等類似言論。
當很多品牌糾結于跑分成績的時候,有些品牌已經開始從更高層面的用戶需求進行思考。簡單的堆疊配置并不能滿足用戶的根本需求,創新力才是品牌能夠長遠發展下去的根本因素。
2013年1月推出的OPPO Find 5已經是Find系列的第四代產品,3.25毫米的超窄邊框+5英寸屏幕的設計讓我們看到現在“全面屏”的影子。此時Find系列的品牌基因已經深深植入到消費者的認知當中,OPPO始終在堅守著自己對于品牌價值的認知。
全球智能手機突破十億大關是在2014年,國產品牌從以往只能填補國際品牌高端機以下的價位段、到也開始直接與之正面挑戰高價位,華為Mate 7、OPPO N3等的嘗試都有不錯的成果。
那一年,也是4G手機全面爆發額一年。中國的4G時代來得比當年的3G時代更快,而千元4G機的遍地開花也比我們想象當中來的更早。除了各運營商的試商用準備,各手機廠商也早已為4G時代做好了準備。
四年前那個時候 “安全充電”的5V1A貌似還占據主流,充滿一部手機往往需要2、3個小時的時間。面對工作和生活中逐漸呈碎片化的時間,其實際體驗可想而知。
2015年OPPO首次把快充技術引入到主流機型中,R7的那句“充電5分鐘,通話2小時”一直被業內人士定義為經典營銷案例。得益于包括OPPO在內幾個頭部手機品牌的積極引領,現在快充幾乎成為了產品標配。
VOOC閃充首創低電壓大電流安全充電方案,引領行業快充技術發展
據ZOL調研中心統計,自2016年開始,用戶對于手機拍照的關注度開始急速走高,影像技術成為了手機品牌新的機會點。
面對日漸呈現出“寡頭”傾向的行業、更加激烈的競爭,以及用戶對于終端產品與日劇增的高標準,以OPPO、華為為代表的主打拍照的手機品牌并沒有選擇退縮或是讓步,而是加速在自己專注的影像領域發力。
OPPO在MWC 2016上展示了全球首款像素級防抖技術SmartSensor;華為則是聯合老牌相機研發制造商徠卡共同定制影像系統,如今已經過多次迭代升級。
MWC2016,OPPO展示SmartSensor技術,實現手機影像再突破
很多人說,自2017年起,智能手機行業仿佛進入到了一個外觀設計的“瓶頸”期,市面上很多產品的設計都大致趨同,尤其在蘋果iPhone X發布之后,一時間行業中掀起了一股“致敬”劉海屏的熱潮。但在如今這個看臉的時代,這一局面顯然不是我們情愿看到的。
而面對近年來“借鑒無罪、抄襲有理”的行業環境,OPPO在剛剛過去的這個2018年用Find X打了同質化一記響亮的“耳光”。無論是超過93%屏占比的曲面全景屏定義了真·全面屏的含義,還是得益于雙軌潛望結構衍生出的正反無孔一體化機身對“至美”一詞的完美詮釋;或是SuperVOOC超級閃充將手機充電帶入50W時代,無一不展現著OPPO對于產品的敬畏之心。
OPPO Find X拒絕“致敬”劉海
國產智能手機先后歷經三大時期,但最終的勝利屬于堅守者
#p#分頁標題#e#往前追溯可以看到,國產智能手機真正起步是在2010年前后,至今已經過去9年的時間。而從生物學的角度上講,人體的細胞平均8至10年會完成一次整體的新陳代謝,這一理論放之于手機行業同樣適用。
這些年,國內手機市場先后大致經歷了3個時期,首先,是屬于“中華酷聯”的初始時期,在智能手機普及之初,得益于3G標準的來臨和運營商體系的支持,中興、華為、酷派、聯想等智能手機“跨界者”成功抓住了第一波機遇。
“中華酷聯”早年在運營商體系下率先把握了機遇
隨后,國產市場迎來了以小米為代表的互聯網手機時期,配置、跑分、“性價比”,以及所謂的移動互聯網思維一時間漸成主流。
以小米為代表的互聯網品牌過分追求跑分與“性價比”
而如今我們所處的這第三個時代則是一種屬于堅守者的勝利,即以OPPO為代表的未被互聯網模式沖昏頭腦,且多年來深耕線下渠道的手機廠商。
不難發現,當華為、OPPO等深耕線下渠道的品牌崛起后,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很多手機廠商涌入線下,開始建設線下門店,拓展自己的銷售渠道。與之同時,線下渠道也并沒有被推上神壇,包括OPPO在內的國產一線品牌如今都在主打全渠道概念,這在促進品牌良性、多元發展的同時,也讓我們消費者的購機方式得到升級迭代。
OPPO確立全渠道發展戰略
寫在最后
回到我們起初的那個話題,智能手機領域的上一個十年,光環最盛的無疑是喬布斯種下的那顆“蘋果”,但在未來的十年里,鹿死誰手還難以言說。但歸根究底,一個品牌價值的大小,是用戶體驗來裁決的,最終能夠在“紅海”突圍,實現長遠發展的,無疑將是那些對技術創新有執念,對產品力有要求,對用戶需求痛點善于洞察的品牌。
話說回來,不止于手機,在任何一個領域里,這不都是品牌“保鮮”的靈丹妙藥嗎?
02oppo findx詳細參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