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市委會 高心琦
我市貧困地區與重點生態功能區高度疊加,223個貧困村中有166個位于生態功能區,占總數的74.43%,其致貧原因除交通不便、經濟基礎薄弱、觀念意識落后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制度性因素,即缺乏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如何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將我市豐富的生態資源轉化為品牌資產、生態產業等顯性的生態價值,推動貧困地區綠色發展,讓貧困人口從生態建設與修復中得到更多實惠,有其現實性,更有其必要性。為此建議如下:
1、盤活綠水青山,建設生態積累體制,努力實現“生態資源”向“金融資產”的轉化。首先應推進自然資源確權登記,結合正在推進的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針對未發包到戶的集體土地、山林等,以股權形式量化到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成員。通過構筑好生態資本“資產化”的基礎,為推進林權抵押貸款、探索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和農民住宅抵押貸款創造條件,破解農村產權抵押難題。
2、變現綠水青山,提升綠色發展體制,拓寬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途徑和方式。一是完善生態產品價值科學評價和交易體系,以生態產品產出能力為基礎,研究形成森林、流域、濕地等不同類型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核算方法和核算技術規范,同時探索建立區域之間、企業之間的用水權、碳排放權、排污權等市場交易體系,推動生態價值商品化、市場化。二是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在實施水資源生態補償和碳普惠制試點工作的基礎上,繼續建立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探索流域上下游間采取資金補助、協作共建等方式建立橫向補償關系。三是加大環境損害懲戒,完善地方立法工作,強化生產者環境保護的法律責任,大幅度提高企業和個人破壞生態的違法成本。
3、溢價綠水青山,完善生態投資制度,加快構建綠色產業體系。一是加大對生態企業支持力度。建議遴選一批品質優良、管理精湛的企業作為生態價值轉化的示范企業,優先予以支持。二是積極打造撫州區域品牌。建議在市級層面復制借鑒“麗水山耕”模式和阿里巴巴“淘鄉甜”的品控體系,建立規范有效的區域品牌使用辦法,抱團管理。同時,實施精準的生態營銷,為區域品牌宣傳造勢,共同形成生態撫州的品牌溢價。三是構造立體的生態消費體系。在雕琢建設麻姑山、曹山等生態度假目的地的同時,堅持瞄準個人消費群體,注重整合好我市現有的綠色食品、旴江醫藥等優質的資源,豐富度假休閑的生態產品供應,相互借力,促進生態產業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