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曾隱姓埋名28年
28載隱姓埋名,填補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實現了氫彈突破和武器化——于敏,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對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
2019-01-16 15:02
數說創新
記者從日前舉行的湖南省政府新聞辦發布會上獲悉,2019年,該省擬進一步加大對高新技術企業的培育,多舉措助力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新疆院士工作站在幫助企業加強產學研結合、攻克核心關鍵技術、搭建人才培養平臺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2019-01-16 09:04
糖丸背后的真故事 只有科學,沒有悲情
被網友們親切稱為“糖丸爺爺”的顧方舟去世了,許多媒體紛紛寫文章紀念。
2019-01-16 09:17
俄致力打造國產神經網絡處理器
4家俄羅斯公司在攜手制造俄羅斯首臺計算機神經網絡性能增強的國產處理器。” 莫斯科物理技術學院神經網絡技術與計算機語言實驗室主任斯坦尼斯拉夫·阿什馬諾夫稱,目前世界上有大約2000家公司參與制造標準神經處理器的競賽。
2019-01-16 09:06
北京動漫游戲產業出口增長約57%
記者日前從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和北京動漫游戲產業協會獲悉:2018年北京動漫游戲產業企業總產值達710億元,同比增長約13%。近年來,北京積極支持動漫游戲精品創作生產,加大對原創與核心技術的扶持力度,優秀原創作品不斷涌現。
2019-01-16 09:06
由虛向實,VR產業發展有了頂層設計
目前,全球虛擬現實產業正從起步培育期向快速發展期邁進,我國面臨著同步參與國際技術產業創新的難得機遇。在實際應用上,目前虛擬現實技術主要應用于軍事和高校科研,在教育、工業領域應用還遠遠不足,未來應努力在民用領域的不同行業發揮作用。
2019-01-16 09:05
電池黑科技問世,但商業化還得再等等
電池技術一直是制約手機、筆記本等電子設備甚至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主要因素。前些時候,有媒體報道稱,國內某品牌廠商申請了一項鋰電池發明專利,以創新型技術大幅提升電池的快充能力,被媒體譽為“革命性突破”。
2019-01-16 09:04
馬鈴薯雜交種子從這里起步
云南師范大學馬鈴薯科學研究院教授尚軼和黃三文團隊構建的多組學代謝研究體系正用于馬鈴薯營養品質、風味形成分子機制研究。
2019-01-16 09:04
中科院發布“地球大數據共享服務平臺”
數字絲路地球大數據系統了包括“一帶一路”區域資源、環境、氣候、災害、遺產等專題數據集94套、自主知識產權數據產品57類、共享數據超過120萬億字節。
2019-01-16 09:04
5G全面覆蓋至少還要5年
在過渡階段,5G的判定界限其實很模糊。“4G+”“假5G”只是一個名稱而已,它們都是技術在演進過程中的合理產物。
2019-01-16 09:02
打破樊籬 中科院推出大數據共享平臺
如今,利用空間遙感技術為地球上的某個地方拍照早已不是什么難事。如果把歷年來的這些拍照數據與人口調查的數據結合起來,你就會有新的發現。比如1990年—1995年,大數據顯示,安徽省的城市人口增長率在增加,但土地消耗率在降低,總體上人口城市化大于土地城市化;但2000年以后,大數據又顯示,安徽省人口增長率持續降低,但土地消耗率卻明顯提升,土地消耗率與人口增長率比率持續增加,這表明安徽省的土地城市化遠遠大于人口城市化。
2019-01-16 09:01
北京局集團公司: 從未檢測出復興號列車甲醛超標
1月14日,一則《復興號車廂甲醛超標 列車停開中車著手解決》報道引起廣泛關注。《復興號車廂甲醛超標 列車停開中車著手解決》文中都沒出具有關權威檢測機構的數據。15日,科技日報記者分別向上述企業了解情況,中鐵北京局回應稱“時速160公里復興號列車不存在甲醛超標問題,北京局集團公司北京車輛段也從未檢測出復興號列車甲醛超標,更不存在時速160公里復興號動車組列車停開的情況”。
2019-01-16 09:00
權威驗證評價,打響國產儀器“正名戰”
2018年12月4日,首都科技條件平臺科學儀器開發驗評項目“心電類醫用電子儀器驗證評價與推廣項目啟動會”在解放軍總醫院召開。” 北京市科委條財處處長陳云波指出,儀器設備驗證與綜合評價是一個新的認知,是服務科技創新國產儀器的一個全新模式。
2019-01-16 08:59
淘汰化石燃料基礎設施不能再拖了!
#p#分頁標題#e#英國《自然·通訊》雜志15日發布了一份最新氣候變化報告:科學家展開的模擬研究顯示,如果從現在開始逐步淘汰使用壽命已滿的化石燃料基礎設施,那么將全球平均升溫幅度控制在比工業社會前高1.5℃以內的可能性為64%;但如果拖延到2030年才開始行動,即使設施退役速率加快,依然會導致實現1.5℃目標的可能性降低。
2019-01-16 08:56
全球刮起“智能風” 中國爭做“領風者”
“今天,人類社會正處在第四次工業革命初期,它的典型標志是人工智能,就是用人工智能來創造一個對人類友好的、智慧的社會。”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自動化學會理事長鄭南寧在近日于青島召開的2019國家智能產業峰會開幕式上指出。
2019-01-16 08:55
哈勃望遠鏡至少能工作到2025年
據美國太空網14日報道,一份新報告稱,盡管其中一個儀器最近出現故障,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哈勃太空望遠鏡“老當益壯”,至少還可以繼續服役到2025年,甚至更久。
2019-01-16 08:53
國家航天局:歡迎國際社會利用“鵲橋”中繼星繼續開展科學研究
日前國家航天局有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國家航天局高度重視航天國際合作與交流,希望給國際同行和科學家們提供開展月球探測的機會。
2019-01-16 08:51
3D打印脊髓支架恢復受傷大鼠運動功能
美國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醫學院和醫學工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14日在《自然·醫學》雜志上發表論文稱,他們首次利用快速3D打印技術,制造出模仿中樞神經系統結構的脊髓支架,在裝載神經干細胞后被植入脊髓嚴重受損的大鼠脊柱內,成功幫助大鼠恢復了運動功能。
2019-01-16 08:51
2018年太空前所未有的忙碌 軌道發射次數創新高
它記錄著探險者們的新故事,中國的表現格外耀眼,發射數量多、成功率高,甚至溜達到了月亮背面。太空造物的陰影投注在地球上,流行的謠言包括美國宇航員謀害俄羅斯同事,俄羅斯宇航員構陷美國同僚。
2019-01-16 08:43
2018年“創響中國”系列活動總結暨成果展示活動在京舉辦
1月15日,由中國科協企業工作辦公室、國家發展改革委高技術司主辦的2018年“創響中國”系列活動總結暨成果展示活動在京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