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幾天就是大年三十兒,很多人開始布置年貨,安排起假期行程。但并不是所有的年貨品質都過硬,所有的商家都憑良心經營,稍有不慎很可能會邁入消費陷阱。沈陽晚報、沈報融媒記者總結了春節消費防“坑”秘籍,同時提醒市民在節日期間理性消費,增強防范意識,過一個歡歡喜喜的大年。
促銷套路:白酒原價比打折價還便宜
為促進春節消費,商家們推出了層出不窮的打折促銷活動,讓人目不暇接。去年春節期間,市民李先生在超市看到某品牌白酒正在開展促銷活動,促銷價每瓶12元,李先生便購置了一件該品牌白酒。幾天后,李先生再次到該超市購物時發現,他買的這款白酒已無促銷活動,恢復正常銷售,但其銷售價格卻為每瓶9.9元。
防坑秘籍:別跟風搶購廉價打折商品
商家促銷活動絕大部分是價格戰,比如先提價再打折,以多買多送、返券等以偏概全的讓利形式,誘導消費者多消費、循環消費。市民在購買年貨及其他消費品時,應注重對商品品質的追求,不盲從、不跟風搶購廉價、打折商品。同時,要留意商家的促銷信息、時間范圍和限制條件等。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后要主動索取票據證明并妥善保管。
餐飲套路:堅果果盤過年價格翻番
春節期間,很多酒店推出了年夜飯套餐,但隨之而來也出現了服務費、餐品質量、短斤缺兩、抬價宰客等消費問題。去年,張女士一家在酒樓吃年夜飯時,一坐下服務員就端來一糖果盤,裝有開心果、瓜子等。一家人都認為這是酒店在春節期間贈送的堅果果盤。結果買單時,張女士才發現堅果果盤實收費68元,比平時翻了一番。
防坑秘籍:盡量弄清每道菜的價格等
市民預訂年夜飯時,盡量選擇自己熟悉、口碑良好、誠信經營、安全可靠的飯店;主動了解特殊收費項目,包括果盤費、開瓶費、餐具費等,最低消費、包間費已被列入禁令;最好能夠實地挑選菜品,不要被花哨的菜名迷惑,盡量弄清每道菜的名稱、內容、規格、價格等;注意保留預訂協議、單據、發票等證據,如果發現商家存在“霸王條款”等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及時向有關部門投訴舉報,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預付套路:辦卡半年健身房還沒開業
春節期間,許多商家會推出辦卡活動吸引消費者,內容涉及購物、美容美發、健身、洗車洗染、兒童教育娛樂等。市民于先生很喜歡健身,去年春節期間,參加多場聚會的他覺得自己的體重有所增加。陪朋友逛街時,在某健身房銷售顧問的“軟磨硬泡”下,于先生在該健身房尚未開業時就辦理了一張預付卡,交費3500元。但讓他沒想到的是,承諾很快開業的健身房,經過了半年后還沒有裝修完工。健身房對于先生請求退款的要求也不理不睬。
防坑秘籍:每次充值的金額不宜過大
春節期間,消費者在辦理各種預付費、消費卡時要謹慎。應選擇信譽度較好的商家,詳細了解商家的資信情況,每次充值金額不宜過大;對相關服務內容要進行書面確認,最好簽訂書面合同或錄音錄像,仔細審閱合同條款,明確適用范圍、期限、功能、退卡條件,預防其中顯失公平的內容,避免個人信息被過度采集;協議、發票、刷卡單據等憑證要妥善保存。
回饋套路:騙完老人巨款后失聯
每逢節日,不法商家常以“感恩回報”、“免費抽獎”、“饋贈禮品”等為誘餌,組織老年人參加招待會、健康義診、專家講座等集會營銷活動,通過虛假宣傳誘導老年消費者購買保健品、玉石床、醫療器械等,有的不法商家在騙取老年消費者巨額錢款后,以回家過年為托詞,從此杳無音信。
防坑秘籍:參加答謝會前務必三思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消費者尤其是老年消費者,在參加此類感恩答謝會前請務必三思,避免上當受騙。
旅游套路:網訂賓館卻被告知沒房
去年春節,田女士和一家人選擇前往外省過年。為了方便出行,田女士在當地包了一輛車,結果出現了很多問題。由于田女士還提前在APP上預訂了賓館,結果一家人到達賓館后卻被告知房間沒有預訂成功,一家人花費了好幾個小時臨時去找房間。
防坑秘籍:避免商家捆綁銷售陷阱
選擇跟團游的市民應盡量選擇有合法資質、規模較大、信譽較好的旅行社;切忌一味追求低價,提防低價旅游高價兜售保健品、全程購物游或暗含種種額外收費項目;要到旅行社營業場所簽訂旅游合同,對行程安排、酒店標準、購物次數、收費項目、違約責任等作出明確約定,避免日后發生糾紛;旅行中對導游推薦的藥材、金銀玉器等,要謹慎購買,并留好購物憑證;選擇在線旅游平臺預訂酒店、機票、車票時,結算的時候一定要看清是否存在替消費者勾選不必要服務項目的情況,避免商家捆綁銷售陷阱。
家政套路:家里干凈了家具卻壞了
#p#分頁標題#e#春節前夕,雇請家政保潔的需求增加。市民魯先生請了個打掃阿姨,可讓他沒想到的是,家里的衛生打掃干凈了,家具卻遭到了損壞。原來,打掃的時候,魯先生并沒有在現場“盯人”。負責打掃的阿姨離開后,魯先生檢查時才發現,真皮沙發在打掃后被刮了一條很長的痕跡。可事后打掃阿姨的電話打不通,魯先生多次跟家政公司反映問題,也沒有得到明確回復。
防坑秘籍:入戶前簽訂相關服務協議
節前打掃時,應選擇有正規經營資質的家政公司,并明確家政公司是否給工人購買了人身保險,以免出現糾紛時消費者承擔不必要的損失;簽訂書面合同應盡可能將條款細化;不輕易向家政服務公司交納“定金”、“押金”之類的費用;最好按次付費,并向家政公司索要發票、留存協議。同時,選擇“網約家政”服務的市民,最好在家政服務人員入戶前,與其簽訂相關服務協議,約定雙方的權益與義務。
沈陽晚報、沈報融媒記者方月寧
(責任編輯:田晶)
相關報道
>>返回頻道首頁 返回本網站首頁
微信訂閱號
手機版
法人微博
Android版
iPhone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