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評論員 楊于澤
近日,江西有位前地方領導在網上撰文,揭密曾經聳動國內聽聞的網絡宣傳語“宜春,一座叫春的城市”出臺的臺前幕后。九年前,當地在網上推出的這句城市形象廣告語惡評如潮,后來當地有關部門在輿論壓力下把廣告語從官網上撤下了。九年后這位領導卻對此津津樂道,明知社會觀感很負面,卻自以為那波炒作很成功。
好酒還怕巷子深,城市講究一下自我營銷,擴大自己的知名度,無可厚非。但九年前江西宜春打出“宜春,一座叫春的城市”的形象廣告語,首先是引發了當地市民的不滿,認為廣告很低俗,有損一座城市在人們心目中應有的形象。這句廣告語受到全國關注后,得到的也是“雷人”“惡俗”等惡評,雖然頗為弄出些響聲,但從此自己都不好再推這樣的廣告語。
城市形象廣告語是用于大眾傳播的,不僅具有審美意涵,而且具有價值導向作用。在這方面,我們身上其實有很多成功案例。比如香港的城市形象廣告語是“動感之都”,突出香港的快節奏和都市繁華。武漢將城市精神是“敢為人先、追求卓越”。既然是要公開傳播,而且必須能夠催人奮進,城市形象廣告語就要有價值擔當,而且要有氣質內涵。
“一座叫春的城市”自發布之日起,就引發本地市民不滿,并引來輿論質疑與惡評,原因就在于它的惡俗。明知人們不滿,還在那里津津樂道、自鳴得意,這跟某些影視明星炒作緋聞、只求傳播熱度沒有兩樣。
其實名聲有兩種,即好名聲和壞名聲。對于一座城市來說,積極進取、充滿活力的形象是好名聲,可以為城市吸引來投資、人才、游客以及其他生產要素;名聲如果顯得負面,則名聲越大,越能引發人們的不安全感和不信任,反而成為一個地方吸引投資的障礙。
城市營銷是需要的,而且需要一定的投入,但最好的城市營銷應當是“出實效、辦實事、求實效”。城市的影響力總是與它的綜合實力正相關。一座城市在國內默默無聞,首先不是宣傳不夠,而是發展不夠,無足道哉。重量級的城市總是處于人們關注的中心,那不是它廣告做得多,而是它在經濟、教科、文化、發展機會等各方面對人們影響大。超出自身實力的影響力只是一種名氣的泡沫,可以曇花一現,但不能長久。
也就是說,一座城市名氣大不大,這是無法強求的。默默無聞,那就默默做事、默默發展。這就像深圳,當它還是一座小漁村的時候,即使求名也不可得;但現在想把自己藏起來,也無處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