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員在深淵科考中回收“海翼7000”水下滑翔機。
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供圖
在日前揭曉的“2017年度海洋人物”評選中,“海翼”號系列水下滑翔機設計師俞建成引人注目。從2003年開始研究到2009年首次下水,再到如今的成熟穩定,俞建成帶領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以下簡稱沈陽自動化所)水下滑翔機研究項目團隊努力耕耘,見證了“海翼”號的每一步成長。
2017年,“海翼”號水下滑翔機勢如破竹,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紀錄——
3月,“海翼7000”系列水下滑翔機在馬里亞納海溝創下6329米的水下滑翔機世界深潛紀錄;
7月,12臺“海翼”號水下滑翔機在南海實現了我國最大規模的集群觀測應用;
10月,“海翼1000”系列水下滑翔機無故障連續工作91天,創造我國水下滑翔機工作時間最長、航行距離最遠、觀測剖面數最多的新紀錄。
合理制定分階段研究目標,降低技術難度和技術風險,最終實現超越發展
俞建成第一次聽說水下滑翔機是在2003年。那一年,他剛剛考入沈陽自動化所攻讀博士學位。每個周六,俞建成都要向導師張艾群匯報一周的學習工作情況。有一次,張艾群給他看了一篇關于美國最新水下機器人研究成果的文章。讀完這篇介紹美國研制的Slocum水下滑翔機的文章后,俞建成對水下滑翔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作為水下機器人的一種,水下滑翔機依靠浮力在海水中滑行。它重量輕、消耗小、隱蔽性好,能夠勝任長時間、遠距離的航行任務,是世界各國海洋科學研究的熱點。
在進一步查閱了水下滑翔機的相關文獻后,俞建成決定召集其他同學開展水下滑翔機的研究工作。
據俞建成介紹,1989年美國海洋科學家就提出了水下滑翔機的概念,2000年他們已研制出三型水下滑翔機并開展了海上試驗。2003年,他第一次聽到水下滑翔機這個概念時,美國已開展水下滑翔機實驗性應用了。“如果我國還不著手開展相關研究的話,差距會越來越大。”
在俞建成和同學們的努力下,當年他們從所里成功申請了12萬元科研經費,正式開始水下滑翔機的研究工作。
沈陽自動化所在水下機器人領域有很好的技術積累和工程經驗,這為俞建成團隊水下滑翔機的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但水下滑翔機作為新型水下機器人,有一些特殊技術要求,比如對水動力外形優化要求很高、對控制系統功耗非常敏感,既要實現小型化又要實現長續航能力,等等。
俞建成說:“對于這些特殊技術要求,我們沒有研究基礎,可借鑒的東西也很少,一切都得從零開始。”
由于沒有基礎,最初團隊制定的目標也較低;隨著技術的不斷積累,他們的目標也隨之提高。“比如,續航能力從最早沒有指標要求,到后來設定為500公里,再到1000公里、3000公里……”俞建成說,“通過合理制定分階段研究目標,降低技術難度和技術風險,不斷增強研制信心,最終實現了超越發展。”
“海翼”號課題組的3個年輕人沒有被困難嚇倒,時間不夠用就加班加點干
小型化是水下滑翔機研制的難點之一。既要小又要跑得遠,這是水下滑翔機研究過程中,俞建成團隊需要破解的難題。
俞建成說,因為體積小,艙內空間非常有限,很多現成的單元技術都無法在這么小的空間內使用,他們不得不攻關各單元的小型化技術;因為體積小,一點點空間、功耗等資源的浪費都會影響水下滑翔機的航行效率,所以要求載體設計的空間利用率很高、控制器功耗很低,而且外形、壁厚、浮力調節量都必須優化得恰到好處;因為體積小,水下滑翔機的搭載能力有限,系統冗余度無法做得很高,所以需要水下滑翔機的所有部件都必須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他們為此花費了大量時間,對部件和整機進行大量測試和試驗。
沈陽自動化所副研究員金文明是2008年加入“海翼”號課題組的。他清楚地記得,當時課題組一共就3個人。“俞建成博士是我們的課題組長,總攬滑翔機研制的全過程;機械設計專業畢業的我負責機械結構分系統;新入職的黃琰負責電控與軟件分系統。”
“海翼”號研制初期困難重重,進展也比較緩慢。但是,3個年輕人并沒有被困難嚇倒,經驗不足就請教其他課題組的老同志,時間不夠用就加班加點干。
金文明說:“回想起來,入職的頭3年也是我進步最快的3年,那時大家不知疲倦,一心只想把科研做好。”
#p#分頁標題#e#經過一年半的努力,水下滑翔機樣機終于研制出來了。在研發過程中,“海翼”號團隊也不斷壯大,從最初的3人發展到現在的20多人,金文明和黃琰也都成長為團隊的核心骨干。
海試是難忘的經歷,也是意志品質的考驗
海上試驗是研制水下滑翔機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
俞建成說:“海洋是人跡罕至的地方,海上試驗對于每個經歷過的人來說都是難忘的經歷,也是意志品質的考驗。”
金文明至今都對“海翼”號水下滑翔機的第一次海上試驗印象深刻。那是2009年的夏天,由張艾群帶隊,參試隊伍一共10人。為了節省經費,當時課題組租用了一條漁船。
金文明說:“在漁船上顛簸了一個晚上,等開到試驗地點,就已經有3位隊員不能下床了。”
因為是第一次進行海試,前期設計缺乏經驗,水下滑翔機不論在軟硬件還是在機械系統上都存在缺陷,環境適應性也不夠好。為此,團隊成員白天試驗、找問題,晚上拆卸艙體、維修與解決問題。
金文明說:“那些天真是白天晚上‘連軸轉’。船上沒有工作臺,我們就在前甲板上支起一張大木板進行滑翔機的拆裝工作,趴著或蹲著對滑翔機進行檢修。船不停地晃動,時間一長,大伙都腿軟背痛。但是,所有人都堅持到了最后。”
當時正處于盛夏,船上異常炎熱,睡覺艙位也不夠,幾個年輕人就直接在甲板上鋪上席子睡覺。早上醒來的時候,露水濕透全身。
“海試過程中大家都是相互鼓勵。正是因為堅持,才有了水下滑翔機的研制成功。”俞建成說。
2017年3月,當“海翼7000”系列水下滑翔機在馬里亞納海溝創下6329米的世界深潛紀錄時,團隊成員都非常激動。金文明說:“收到數據時,大家都歡呼起來了!”
海試中也有很多開心時刻。俞建成就對2017年在海上偶遇“遼寧號”航空母艦的情景念念不忘:“盡管當時距離很遠,仍然感覺非常振奮。”
“正因為有了這些親身經歷,更激發了我們獻身中國海洋技術的熱情和使命感。”俞建成說。
《 人民日報 》( 2018年06月15日 18 版)
(責編:李楠樺、楊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