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逐利,導致影視創作的價值觀念被稀釋
警惕“宮斗劇泛濫”背后的創作誤區和價值偏差③
王彥
潮水退去時,才能看見誰在裸泳。資本失靈時,更能彰顯價值的珍貴。
衛視廣告,網站推薦,抖音開直播,娛樂綜藝包個場,微博熱搜再哄一哄——眼下,玄幻劇《招搖》播出近半,“營銷一條龍”基本齊活。按流量經濟的如意算盤,一波營銷熱后,便是收割韭菜之時。可這一回,算盤有些落空,任憑原始IP曾有多少粉絲、兩名主演自帶多少流量,該劇再怎么折騰,熱播的海市蜃樓愣是不見蹤影。
站在藝術的立場看,這半點不稀奇,該劇的美學、表演、特效、配音都不在水準線上,更遑論思想精深。但從資本的邏輯出發,不知流量經濟的擁躉是否已經心里打鼓?
是誰給了“裸泳者”勇氣?順藤摸瓜,《招搖》的兩名主演,都是狠狠享受過“宮斗紅利”,一個憑“審丑營銷”,一個借“私德炒作”,兩人都在資本逐利的推手下賺走可觀的一桶金。更有前者,《宮》《宮鎖珠簾》《宮鎖沉香》三部曲連點成線,線頭都握在同樣的主創手里。因為是“后宮”那些事兒,哪怕人物是紙片的、表演是空談的、邏輯是短路的、后期是摳圖的,只要能在流量競賽中屢戰屢勝,所謂創作者便一次次如法炮制,屢試不爽。這樣的影視創作生產鏈上,沒有歷史劇、情愛劇,只剩下“逐利劇”畫出一條條流量的曲線圖,從資本的原點急切地奔向利益的巔峰。
可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資本邏輯下,線連成片,片織成了生態,一樁樁個案匯成熒屏上連綿不絕的“清宮宇宙”;前赴后繼的逐利者讓影視行業的立身之本——創作,漸漸患上了價值稀缺癥。
價值觀念被稀釋的創作生態里,沒人能獨善其身。編劇按流量的喜好定制“槽點”,不怕雷人,但求有槽可吐;導演按流量的走勢專挑“明星”,演技不重要,能導流就行;后期營銷索性踏入流量的陷阱不愿自拔,買熱搜、造話題、做假數據,只要流量高,職業操守皆可拋;至于被流量誤導的演員本人,把本職工作當成了撈快錢的樂園,無心雕琢角色,一心鉆研“人設”。而寄生于如斯生態,數據造假產業、娛樂類綜藝平臺、部分偶像選秀節目等都成了一條利益鏈上的“螞蚱”,各環節合謀,各取所需。只重經濟效益、罔顧社會效益的價值觀念下,某些雷劇越拍越罵、越罵越拍,不足為奇。因為在資本的炒作邏輯中,比差評更可怕的是流量平平。
毫不客氣地說,流量經濟的思維已在影視行業中形成了一部分劣幣驅逐良幣的邊際價值倒掛。最直觀的,近些年不少影視公司投入最大的成本、調用最好的陣容,把價值觀念稀薄的宮斗劇當成本公司的“頭部內容”,忽視了那些更有現實意義的藝術創作。
但萬幸的是,流量泡沫開始破碎,行業風向悄然轉變。《招搖》就是資本不再萬能的典型案例,“演技”成為2018年的熱詞就是觀眾對影視行業價值回歸的強烈呼喚。
影視業的價值何在?有人視之為名利雙收的捷徑,為此可以販售一切;有人視之為糊口的職業,熟練掌握技能,按勞取酬;還有的人將之視為藝術的求索,在對不同劇本、角色的體認和塑造中,拓展對人性的認知、撫慰觀眾的心靈。不同的價值觀念,塑造著不同的格局,終將決定一個人的藝術生涯能有多么遼闊。
黃沙吹盡始見金。只要創作者敢于掙脫資本的枷鎖,還影視藝術一顆初心,那么遲早,一切喧囂會歸于平靜,影視圈的諸多亂象也終將銷聲匿跡。只有價值的回歸,影像的世界,才是那么清風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