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顧:
美團勝不在公關,餓了么輸不在早回應
昨天晚上7點多一點,大叔剛推送了點評“餓了么危機公關”的文章《餓了么“求用戶多給5分鐘”被罵,冤嗎?》,美團的回應就發布了。據說,兩家外賣平臺的老大和老二,都被困在了危機公關里。
真的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單從危機公關這個視角,美團完勝餓了么。
其實呢,美團勝并不意外,畢竟是老大,在各方面資源都優于老二,但餓了么輸得如此慘,確實不應該。
大叔再做個點評。
1、時機。
單從兩份聲明來看,美團贏的地方,恰好是餓了么輸的地方。
有人點評了,因為餓了么率先回應且被罵,對美團來說,這等于是一次開卷考試,只要把餓了么踩的坑避開就好了。
這話是沒錯,也被很多人認為美團理所當然勝的核心原因,大叔同意一半吧。
美團的回應聲明,肯定是參考了餓了么的“慘狀”,但對企業本身面對自身問題而言,尤其是被媒體一篇深度報道刷屏之后,,企業公關更應該聚焦的是如何回應自身的問題,而不是去和行業老二去比較誰寫得聲明更好。
從這個視角我們再去看美團的聲明,優化系統+保障安全+改進騎手獎勵模式+關懷騎手與家人+定期召開騎手座談會,這些問題都來自于那篇文章揭示的問題。
所有的危機公關專家在培訓的時候,都會強調:危機公關的反應速度要快,所以,“黃金24小時”已經縮短到了“黃金8小時”甚至“6小時”。
但其實做過公關的人都知道,快速回應真的很難嗎?不難,只要領導拍板同意了,就發唄。核心點是發的內容啊,慢的原因一方面來自于審核流程,另一方面更是因為內容不夠充實,不足以回應問題,讓大家看到企業解決問題的決心。
所以,從315晚會的案例來看,企業快速回應基本都在1個小時之內,但內容都是“已經關注,正在了解”這樣的虛詞兒。
2、問題。
大叔在上一篇點評時,用很大篇幅分析了這個問題,即危機公關面對的到底是什么問題?這是所有公關的必修課。
如果這是一道閱讀理解題,顯然,餓了么公關理解錯了文章的含義,回答問題也就牛頭不對馬嘴了,錯位了。
一個小細節就能看出,餓了么聲明的頭圖是兩位微笑的快遞員,配上標題“你愿意多給我5分鐘嗎?”,美團則是“我們在行動”。
《人物》采寫的文章《外賣騎手,困在系統里》,其核心問題:誰是讓外賣騎手變成高危職業的罪魁禍首?答案無非只有兩個:消費者or外賣平臺。
文章給出的答案很明確:是外賣平臺的算法文化,而餓了么卻理解成了消費者,或者故意往消費者端去引導,反而刻意忽視平臺責任,這也是它輸慘的核心原因。
早晚交卷,其實問題不大,關鍵是你能不能直面問題。
3、主導權。
大叔看到,不少人認為,大家把對把外賣平臺“算法文化”的聲討,轉變為討論美團和餓了么在危機公關上的輸贏,實際上,是被公關帶了節奏。
大叔不太同意,大叔認為,大家確實應該更關注業務的問題,而不是公關的問題,因為二者是一個有機的結合體,沒有辦法獨立拿出來看。很多成功的危機公關,并不來自于公關的文案寫得有多感人,而是來自于業務決策以及行動,尤其是企業一把手的決策力。
這就是大叔為什么一直反復強調,企業一把手是企業公關的第一負責人,而不是公關總監。
再回看兩份聲明,你就能看出來,餓了么聲明中,對行動描述的“詞窮”,因為公關無法倒逼業務啊,而美團聲明中有5個行動,不僅說得更多更細,更像是整理了很多業務已經在做的事,公關背后的業務支援足夠。
誰在主導這個危機,將決定事態的走向。
綜上,從美團和餓了么的危機公關,我們能看到:
危機公關的核心是先讀懂危機,再有針對性地回應,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和行動,這需要業務負責人和企業一把手的強有力支撐,時機一定是重要的,但絕不是最重要的。
最后,大叔要給《人物》點個贊。
一篇調查了半年的文章,改變了10幾萬騎手的命運,降低了他們的職業高危度,這才是媒體的價值。
這種價值,不以公關回應聲明的好與壞為轉移,反而大家怎么做,才是重點。
從這個維度來看,餓了么還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