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源于瑞士的達沃斯論壇最近在官網上發布了幾則與巧克力有關的消息。其中一篇《巧克力危機迫在眉睫》從全球治理的角度指出由于氣候變化帶來的溫度升高與天氣變化,人類可能會在2040年面臨吃不上巧克力的“難題”。
圖說:巧克力工廠的機器正在運轉 瑞士蓮史賓利供圖
達沃斯論壇也關心巧克力,對于被稱作“巧克力之國”的瑞士來說也許算不上什么稀罕事。憑借著人均一年吃掉8.8公斤巧克力的“實力”,瑞士人2017年再次拿下了吃巧克力的世界冠軍稱號。但除了愛吃巧克力以外,無論從事哪個行業,以本國巧克力為榮的瑞士人似乎都會在有意無意間成為瑞士巧克力文化的傳播者,提高著這個國家的識別度。
看看他們是怎么做的。街頭隨處可見的巧克力店自不用多說;搭乘瑞航的乘客定會收到空姐送上的一塊紅底白十字包裝的巧克力;酒店也必然會在客房里擺上一兩塊巧克力,有的甚至會在游客住店次日送上一塊口味濃郁的巧克力蛋糕;瑞士還有一趟全程8小時的巧克力火車主題游,游客可以搭上火車參觀工廠、品嘗巧克力……
瑞士當地的巧克力企業也不再只是生產巧克力,或是為自家巧克力打廣告。總部坐落在蘇黎世湖邊、打造出著名品牌瑞士蓮的巧克力制造商瑞士蓮史賓利的愿景是用他們的產品以及巧克力精品店和咖啡館“將世界裝點成一個更甜蜜的地方”。為此,在這20年里,瑞士蓮史賓利公司努力將他們的產品銷往世界各地。如今在公司總部附近,一個巧克力博物院正在建設,計劃于明年向世界各地的游客開放,讓人們身臨其境、通過互動了解千里迢迢運來的可可豆是如何通過烘焙、碾磨、研漿、加入牛奶等混合等工序,最終成為一塊入口即化的巧克力。而在巧克力專家史戴芬看來,就像法國的葡萄酒文化,吃巧克力可不只是讓它融化在口中那么簡單,也需要食客全方位調動視覺、味覺、聽覺、嗅覺和觸覺,沉浸在“瑞士巧克力文化”中。
圖說:巧克力專家史戴芬正在用聽覺享受巧克力 杜雨敖攝
瑞士在制作巧克力方面一直處于領先地位。而瑞士人也用心地向游客傳遞著巧克力文化。畢竟對游客來說,旅行途中如果只在意山山水水,未免少了些人間煙火的味道,美食永遠是旅行途中不可缺少的作料。而他們的這一舉動也讓這份甜蜜成為更具辨識力的瑞士文化的一部分。
新民晚報特派記者齊旭 杜雨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