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S金融安全分論壇:金融監管科技如何助力風控升級?
陳晨 2018-08-31 11:04:50 產經
數字經濟時代對金融風險防控提出了新的技術挑戰,金融監管科技的價值也在持續引發業內外人士討論。在8月28日CSS2018金融安全分論壇上,騰訊副總裁馬斌、騰訊安全云部總經理兼騰訊安全反詐騙實驗室負責人李旭陽、數字經濟時代對金融風險防控提出了新的技術挑戰,金融監管科技的價值也在持續引發業內外人士討論。在8月28日CSS2018金融安全分論壇上,騰訊副總裁馬斌、騰訊安全云部總經理兼騰訊安全反詐騙實驗室負責人李旭陽、廣東省地方金融風險監測防控中心負責人李杰、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楊濤、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信統部部長蔡恩學、騰訊金融研究院副秘書長杜曉宇等產學研各界的金融、安全專家圍繞“防范中國金融風險與金融犯罪的責任和挑戰”的主題展開了圓桌對話,就金融風險的具體表現、防御措施、未來趨勢等展開了智慧論道。
(CSS金融安全論壇圓桌對話)
發揮優勢,做好金融監管的助手角色
李旭陽:騰訊安全云部總經理、騰訊安全反詐騙實驗室負責人
李旭陽表示,作為互聯網企業的代表,騰訊在金融風險防控方面要做的是發揮自身優勢,包括近20年與黑灰產對抗的技術和經驗,在機器學習與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專家儲備,通過在數據、信息流方面做好防范,及早將可能出現的風險報告給相關單位,努力扮演好數字化“助手”的角色。
與此同時,受利益驅動的影響,互聯網黑灰產業也在不斷進步。李旭陽對此表示,騰訊除了通過風險輿情反饋、對對易感設備及其經常訪問的網站重點布控、打擊黑灰產傳播渠道等手段防控金融風險之外,也在持續通過與地方金融辦等監管部門合作,聯手銀行和金融機構,將三方的數據打通,應用到防范互聯網金融風險工作中。未來,騰訊將繼續推動技術共享、數據共享,協助政府部門和監管機構提升金融監管“科技含量”。
以技術作為實現金融安全的助力
楊濤: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所長助理
從金融風險研究上看,金融安全首先需要對風險問題進行更有效的甄別,在數字化、金融科技時代的背景下,需要從技術本身應用到金融領域的過程產生的新的風險特征、金融業務本身的風險變化以及非正常風險三個方面討論風險問題。
楊濤表示,基于我國金融風險防控的實際狀況,監管部門實際上承擔了更多的職責,并逐漸在監管金融業務活動功能性、引入監管及合規科技,以及加強信息金融標準化等土壤培育上做了進一步的強化。他還提出,從金融消費者保護和打擊金融詐騙著手補充金融監管體系,并由行業多方共同來推動金融安全新生態建設。
讓數據在陽光下運行
蔡恩學: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信統部部長、互聯網分會副秘書長
在行業防范金融風險實踐上,保險行業的金融風險管理較為特殊——還需要考慮資金端(投資端)的安全。在這種情況下,保險公司必須有大量的數據來支撐對消費者和公司的風險識別。蔡恩學舉例了互聯網保險風險的整治案例,在中央的高度重視和專門批示下,保險行業于2017年開始重點整治互聯網保險,將數據打通,讓在暗處流通的數據變得公開透明,形成更好的溝通機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把金融防風險真正落到實處
李杰:廣東省地方金融風險監測防控中心負責人、廣州商品清算中心有限公司總經理
作為國內首個以政府引導、企業運作、專業化管理的專業地方金融風險防控機構,廣東省地方金融風險監測防控中心融合了政府的公信力和企業的效率,成為廣東監管模式的一大亮點。李杰介紹到,借助與騰訊共建的靈鯤金融安全大數據平臺,廣東省地方金融風險監測防控中心向金融管理部門提交了大量的風險提示信息,幫助管理部門打“早”打“小”,及時處置,有效降低了地方金融風險,目前廣東省已經實現了在金融風險發現、監測、分析、處置四個流程上的閉環處理。
令人欣喜的是,廣東省地方金融風險監測防控中心對金融風險大數據的統一集中化管理,最終形成了系統的規模效應和數據的規模效應。其防控范圍涉及掃黑除惡、交易平臺的清理整頓、金融行業的非市場監管等,數據之間交叉驗證,取得了規模效益,更形成了廣東監管特色。
金融監管挑戰面臨五個“wu”
杜曉宇:騰訊金融研究院副秘書長
#p#分頁標題#e#現階段金融監管面臨的挑戰,杜曉宇認為可以用五個“wu”字來總結:第一,耽誤、延誤的誤,處置非法集資的難點在于打早打小;第二,迷霧、大霧,政府部門掌握的監管數據如何應用在實際監管當中;第三,領悟,金融黑產從業者不乏高學歷人才和黑科技,作案方式上也更加與時俱進;第四,捂住,風險處理上的“放一放”,可能造成的后果難以估量;第五,隊伍,行業安全人才缺失的情況較為普遍。
綜合來看,在金融風險與金融犯罪的防范和治理上,持續提升監管科技水平,推動金融行業共治已成趨勢。騰訊副總裁馬斌表示,安全是1,后面才有更多的0,未來騰訊安全將繼續強化自身優勢,繼續深入推動與政府監管部門、銀行以及金融機構等的合作,扮演好金融監管的數字化“助手”角色,與各方攜手共進,堅定不移地推動金融監管科技發揮效用,實現多方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