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企業,公開舉報同行,這已經不是公關層面的話題,但總有可以討論的公關視角。
同行撕逼,電商圈和數碼圈最多,大家要么比拼價格,要么比拼性能,幾乎沒有一家企業因為競品的質量問題,去公開舉報。相反,只有把自家質量有問題的產品,公開給砸了。

后者屬于公關,海爾靠著這一砸,樹立了自己的品質。
前者呢,大叔覺得屬于走鋼絲,因為公關體系是先用來防控風險的,而不是逞一時之爽快。
怎么說呢?
格力舉報奧克斯虛標能耗,把火燒到對方的同時,實際上,給自己的品牌帶來了不小的風險,比如:
1、被“問責”的監管部門。
所有上市的產品,都要經過質檢,也包括能耗。奧克斯空調質量有問題,首先需要問責的是監管部門,你們是怎么給的合格證書?
就像我們每年看315晚會,媒體一曝光,監管部門就幾乎同時沖進了企業。但格力不是媒體,你也是被監管的企業之一,主動“問責”監管部門,就像當年阿里小二PK工商局長,很難下這個臺。

GR永遠比PR重要,這是大叔的感受。
2、追逐“流量”的自媒體。
通過公開舉報,格力給別人貼上了質量不合格的標簽,也給自己貼上了“良心品牌”的標簽。現在或者最近一段時間,這個標簽當然是有利的,但人紅是非多啊,格力成為品質過硬的“代言人”之后,就給媒體,尤其是自媒體留下了“流量空間”。
是人都會犯錯,因為你不是神,企業也一樣,現在賺到的流量,會在以后再還回去。
這句話放在這里,我們慢慢看。
3、喜歡占便宜的消費者。
從格力今晚公布的發布會實錄來看,這個事持續了近半年,為什么選擇在京東618和空調銷售旺季公開,商業目的可謂路人皆知,雖然,格力打著“消費者知情權”和“國家提倡節能”兩面旗幟。
我們說,企業任何行為都是有明確的商業目的,大家也都在思考一件事:格力這么做,能拉動格力空調的銷量嗎?大叔覺得,肯定能,但需要考慮一個投入產出比。
怎么說呢?
我們常說,打蛇打七寸,要一招致命,你說空調能耗虛標這件事,是個事嘛,是,但是七寸嗎?好像不是,畢竟這不是爆炸的三星NOTE7手機。反而,公開舉報這種行為,成為公眾和媒體最關注的焦點。
另外,千萬不能忽視低價對消費者的吸引力。
以上是大叔認為的格力可能會給自己帶來的風險,最后說說奧克斯。
4、人家都開發布會了,你就發了兩條微博?
奧克斯唯一的一次公開回應,被所有人詬病的就是對自己產品品質的閃躲,其實呢,人家在聲明里提到了,比如:
“奧克斯作為一家有責任、有擔當的企業,產品質量過硬……我們愿意接受廣大消費者和國家相關部門監督檢查”
但似乎從公眾的印象和媒體的報道中,#奧克斯空調報警了#更為突出,為啥呢?
因為前面的話都是車轱轆話,報警是這份聲明唯一的行動,而大家看的就是你的行動,比如,格力隨后就公布的檢測報告,這就是公開舉報的延續行動。

所以,奧克斯在自己的第一條回應微博發布后的近2個小時后,也就是在格力公布“證據”之后的8分鐘,奧克斯又很無奈地轉發了自己的這條聲明微博,加了一句文案:“鄭堅江說:歡迎監督,共同營造民族品牌質量聲譽。”

這句話吧,雖然有了領導人的表態,也有了高度,但還是缺行動,怎么營造?你能馬上增加對消費者的品質承諾嗎?
人家都在線下開發布會,繼續舉報你了,你就發了兩條微博……輿論徹底被格力在帶著走,,奧克斯是被吊打的狀態,而接力棒已經交到了國家監管部門手里,就像西安女車主坐在寶馬引擎蓋上哭一樣,這也是留給奧克斯的唯一機會。

大叔今天看到一個媒體觀點,挺新鮮的,大致的意思是歡迎企業之間公開舉報,總比“黑公關”在暗處抹黑要好。換一個角度看這件事,在移動社交媒體時代,企業作為一個自媒體的價值越來越大,董明珠是受益者。

綜上,大叔不建議你模仿格力去舉報同行,但更不建議你學習奧克斯,這是一個危機公關的反面教材。